走進興安盟科右前旗大石寨鎮,觸目所及,山澗溝壑,棵棵幼苗綠意盎然。昔日的荒山禿嶺,現在已是滿目蔥蘢。這幾天,家住三星村的果農劉顯富果園的60畝沙果即將收獲,月初就被商家全部高價預訂。在森林覆蓋率得到提高的同時,劉顯富這個種果子、賣苗子的果農今年純收入就達20多萬元。
果農劉顯富生態經濟雙豐收,只是當下我區林業產業化的一個縮影。我區森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6.59億畝,其中森林面積3.73億畝,具有生產綠色林產品的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具備發展民生林業、增加民生福祉的良好資源條件。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壯大林業產業,對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實現興林富民,具有重大意義。
“我們享受到了生態紅利”
“退耕地都種了山杏,每年山杏仁就能賣上大幾千元,我們真正享受到了‘生態紅利’。”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農民聶寶說。
近年來,我區林業產業化取得了長足發展,林業產值達到400多億元,在推動綠色增長、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增收,特別是在扶持和改善貧困落后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區已初步形成了以林木培育、名特優新經濟林、種苗花卉、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木材加工制造、林產化工、生物質能源、森林沙漠景觀旅游等為主的林業產業體系,開發出人造板、紙漿、飼料、藥品、保健品、食品、飲品、果品、生物質能源等一大批林業產業產品,并帶動了加工、貯藏、流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林業產業鏈不斷延長,附加值不斷提高。
內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以野山杏為原料,開發出有機杏仁露、木糖醇杏仁露、酸杏汁等產品,投放市場以來,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加強基地建設夯實了企業發展的基礎。公司通過與村社、農戶簽訂山杏種植管護、杏核杏肉收購合同,為農牧民免費提供優質山杏新品種種植與嫁接,同時組建技術服務隊,向農民提供栽植管理技術服務,每年發展杏樹基地3-5萬畝,山杏收購季節以保護價收購杏核杏肉,直接帶動17000戶農牧民,戶均增收千元。成功實現了辦企業、綠山頭和富百姓的多贏目標。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成吉思汗鎮大甸子村依托生態建設成果,逐步由單一農業向多層次、多鏈條產業發展,生豬、大鵝、笨雞等農戶莊園經濟與野生榛子、蘑菇采摘生態產業有機結合、互促共進,為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201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在不影響林木生長的條件下,大甸子村在退耕還林地間種藥材,每畝產值在400元以上。
為了優化林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產品加工,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林產品市場競爭力,自治區大力實施名牌戰略,鼓勵企業培育自主品牌,提升林業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同時,大力推進林業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和產業集群配套優勢,增強企業風險抵御能力。
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草原、沙漠、濕地等自然景觀、歷史遺跡以及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等,依托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努力打造森林旅游品牌和現代旅游產品,延伸森林旅游的產業鏈條,提高服務檔次和水平,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森林旅游需求。
烏海市金沙灣生態旅游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經營范圍為生態建設、生態保護、旅游開發等。旅游區自2005年開工建設以來,已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4億多元,已建成集沙、山、水、林、休閑體驗、民俗展示、農家餐飲、種植養殖示范及觀光旅游為一體的大型森林沙漠旅游區。現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有特色餐飲文化休閑區、葡萄園觀光采摘區、沙漠休閑娛樂區、沙漠綠色能源發電站和花卉林木種植、觀賞基地等5大功能區。自開園至今,已吸納260多萬人次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共實現旅游收入5929萬元,解決本地農民就業2300人次,從業農民年平均收入25200元,示范帶動305戶農民從事葡萄、林木花卉種植、采摘及餐飲、養殖、沙漠旅游,每戶人均收入都在9000元以上。
“林權改革讓我們村有了果樹經濟林”
寧城縣小城子鎮柳樹營子村是典型的山區蒙古族民族村,通過林權制度改革,全村2000畝坡耕地全部落實到戶,栽上了果樹經濟林,去年700畝已進入掛果期,年收入700萬元,全村人均增收3000多元。“現在,不僅彩電、冰箱、洗衣機進入了我們普通山里人家,小轎車也成為一些林果大戶出行的代步工具。”村支書自豪的說。柳樹營子村2012年9月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
通過不斷提升林業產業層次,延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產業,自治區林產品加工利用率明顯提高,已由單一的木材利用和初加工,發展成為多功能、多效益、綜合性的林業產業。灌木人造板、經濟林產品加工利用規模迅速擴大;灌木原料林、灌木飼料林、經濟林建設和林木種苗業快速發展;生物質能源、藥材培植、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已成為林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森林沙漠旅游業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完善,使農民有了自己的林業資產,林業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出現了一人承包、全家就業、快速致富的喜人景象。全區林地立體開發、設施林業產業發展迅速,效益突出。2013年全區農牧民來自林業的純收入達到470元,個別地區達到千元以上。在生態建設的同時,認真考慮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在發展林業產業的同時,堅決貫徹生態優先的原則,形成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良性互動,產業發展逆向拉動生態建設十分給力,出現了全社會各界參與投資林業的熱潮。
全區1023家林業產業加工企業中,非公有制企業1014家,占全區加工企業總戶數的99.1%,總資產155.8億元,占全區加工企業總值的92.8%,銷售收入79.4億元,占總銷售收入的98%。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深入參與到全區林業三次產業建設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成為推動林業建設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展沙產業不要以破壞環境為代價”
“在發展沙產業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不以破壞環境為發展沙產業的代價。”自治區林業協會專家王永勝說。
鄂爾多斯市源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就是一家利用沙柳、楊柴、檸條等灌木進行直燃式發電的公司,年處理沙柳、楊柴、檸條等灌木20多萬噸。為了保證生物質熱電廠的原料供給,公司決定配套建設“百萬畝生態能源林產業化基地”,已完成23萬畝,并與西班牙碳基金會簽訂了每年37萬噸的碳減排協議,每噸二氧化碳當量轉讓價格不低于9歐元。企業在發電的同時還向居民區熱用戶供熱,其灰渣含鉀量較高,可直接供農民作為農家肥還田使用,形成一條循環產業鏈條。項目直接為當地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直接為農牧民增收6000萬元。
按照中央自治區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和把內蒙古建設成為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要求,我區在大力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的同時,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把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作為林業的核心任務,以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主要目標,大力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構建綠色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為社會提供更豐富的綠色林產品、創造更多的民生福祉。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林業產業發展要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以興林富民、增加林產品供給為根本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培育森林資源為基礎,著力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著力推進建設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多種需求。”自治區林業協會會長王永勝談及自治區林業產業發展規劃時說。
科學編制實施林業產業規劃,引導產業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不同區域特點,遵循自然規律,編制實施好全區林業產業發展規劃,指導全區林業產業實現區域化、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優化產業布局,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根據不同區域地區自然地理條件、資源狀況以及產業發展基礎條件,突出特色林產品的區域發展優勢,優化產業布局,發揮區域優勢。林區及國有林場要結合國家實施國有林區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及國有林場改革政策,發揮優良的生態環境和景觀優勢,重點發展規模化的木材及林產品采集加工、特種動物養殖、林下種植和森林旅游業;農區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利用好國家支持“三農”發展的政策紅利,發揮勞動力富足優勢,重點發展特色經濟林、商品林和集約高效的種植養殖業;沙區要發揮光、熱充足和沙生灌木優勢,重點發展生物質能源、特色種植和林沙產品加工和沙漠生態旅游業;城鎮周邊要與建設城郊景觀林業相結合,重點發展林下景觀種植、森林旅游休閑業。
創新發展機制,培育現代林業產業基地。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解決農牧民資金和技術缺乏等難題,加快林業產業基地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推進“企業加基地,基地聯農戶,產品聯市場”及林業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模式,擴大林業產業基地建設規模,推行集約化、標準化經營,提高基地效益。大力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因地制宜推進能源林、原料林、飼料林和沙生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以點帶面,提高林業產業基地建設質量。
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產業創新升級。積極搭建龍頭企業、農牧民與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平臺,推進科技協作。大力引進和推廣適宜林業種、養、加業發展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建立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充分發揮林業部門組織的林業科技支撐專家團隊、林業科技特派員聯盟的作用,結合“科技三下鄉”活動,加強對龍頭企業、合作社、示范戶和農牧民技術骨干的信息咨詢和技術培訓服務,提高農牧民林業經營性水平。加強林產品原產地保護,完善產品標準與檢測體系,切實保證林產品質量安全。
發揮邊境口岸優勢,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積極參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和蒙古國的森林資源開發,依托國內對林業資源性產品的巨大市場需求,發揮中俄、中蒙延邊開放和滿洲里、二連兩個橋頭堡的優勢,堅持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做好木材進口和加工貿易,建立多元、穩定、安全的資源供應和產品銷售體系,拓展我區林業產業發展的空間。
【說產經】
綠富同興是根本出路
林業,注定要在內蒙古演繹一場讓人無法忘卻的傳奇大戲。
其傳奇之處在于,林業是一個讓內蒙古人無法忘懷的產業。
這首先是因為,它已經出現的良好發展勢頭。
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的林業發展形勢有目共睹:林業產值連年攀升,已經形成旅游經濟林、林下經濟和林沙產業、生態綠化及木材加工為一體的林業發展新格局,超千戶的林業加工企業和超過6億畝的林地成為內蒙古實現林業產業化的強大后盾。
林業是一個讓內蒙古人無法忘懷的產業——更因為它在發展中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
在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打造生態文明亮麗風景線成為內蒙古使命的今天,我區林業發展面對多重壓力:目前全區林業經濟總量還不足百億元,林業增加值增速不到5%,農牧民來自林業的收入不足人均年收入的6%;由于林業集約化水平低,相同單位面積的林業產值竟不足種植業的1∕10,林地產出水平也同樣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種發展勢頭與現狀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內蒙古打造生態文明的亮麗風景線,離不開生態增綠,更離不開產業富民——只有綠富同興,才能實現林業更長時間、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實現綠富同興,離不開林業產業化。林業產業化的根本要求是通過林業資源深加工,提高林業資源附加值與利用水平,將我區沙柳等林業資源廣泛應用于3D打印堆雕成像和生物質發電等領域,以林業資源深加工推進林業產業化,實現林業產業化鏈條的終端延伸與產業多元化發展,以多元化的產業項目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為產業富民開創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實現綠富同興,離不開生態產業化。生態產業化的根本要求是讓各種待挖掘的生態人文景觀變成實實在在的財富,讓沙漠林地游、林地山水游、林果采摘游、森林生態觀光游與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突破林業生態粗放開發、低層次發展的瓶頸,讓文化元素融入旅游、融入林業生態發展,實現土地增綠、企業增收、地方增稅,從而帶動當地百姓產業化增收。
實現綠富同興,離不開林業生態化。對于正在打造生態文明亮麗風景線的內蒙古而言,林業生態化最重要的是通過林業產業化、生態產業化增收來反哺林業生態建設,以林業生態建設反向拉動林業產業化、生態產業化,讓林業成為生產發展、生態改善和老百姓生活富裕的“催化劑”,促進林業生態建設良性循環。
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的今天,內蒙古如何演繹好“綠富同興”這場轉型發展的傳奇大戲,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