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內蒙古各地各部門認真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總體要求,全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顯著成效。農牧業產業化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
在宏觀經濟整體放緩的大背景下,2013年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981家,實現銷售收入3455.6億元,增長了14.5%;實現增加值1032.9億元,增長了13.7%,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高1.3個百分點,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培育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目前,全區已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8家、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556家、上市公司9家。全區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獲得的中國馳名商標在去年46件的基礎上又增加了13件,總數達到了59件。
帶動了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的形成和農牧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全區農牧業產業化初步形成了以糧油、乳產業為龍頭,羊絨、肉類產業為支柱,優勢產業、傳統產業、特色產業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形成了年加工轉化糧油1600萬噸、牛奶1000萬噸、肉類260萬噸、羊絨2.2萬噸、馬鈴薯360萬噸的生產能力,農畜產品加工率達到了56.1%。乳產業是全區優勢產業,牛奶生產、加工的規模和水平保持全國領先。2013年,全區500萬元以上乳制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59.7億元。伊利、蒙牛的凈利潤分別比上年增長80%左右和25%,發展態勢良好。肉類產業是內蒙古傳統優勢產業。2013年,500萬元以上肉類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42.8億元。其中牛羊肉加工企業400多家,牛羊肉加工能力分別達到30萬噸和150萬噸。羊絨產業是全區農牧業產業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2013年,500萬元以上絨毛皮革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17.9億元,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山羊絨原料的主產區及最大的山羊絨制品深加工和出口省區。糧食產業近年來異軍突起,蓬勃發展,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和發展亮點。2013年,500萬元以上糧食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724.2億元。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形成了全國知名的“黃金奶源帶”、“葡萄酒黃金帶”、“馬鈴薯黃金帶”、“肉羊產業帶”、“玉米黃金帶”等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帶,現代農牧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突破3.7萬家,合作社示范社總數達到501家。
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和農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農牧業經濟為主的旗縣依托本地區農牧業資源優勢,堅持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培養了一大批加工能力強、產品附加值高的優秀企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2013年,全區有212.6萬戶農牧民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農牧民人均通過產業化渠道實現純收入3730元,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43.4%。
產生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13年,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上交國家稅金達到92.8億元,收購農畜產品資金達到1055億元;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增加值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6%,成為繼煤炭、冶金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產業。
農牧業產業化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去年以來,自治區不斷加大農牧業產業化指導、服務和政策扶持力度。把金融辦、銀監局和農村信用社吸納為成員單位,加大了對產業化工作的金融支持力度。使羊絨臨時收儲政策常態化。今年在落實資金投入方面,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和羊絨產業扶持資金分別達到1億元和1.2億元。同時,爭取到農業部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資金5000萬元。開始籌建內蒙古農牧業融資擔保公司,政府注資控股,同時吸納企業入股,為龍頭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在業務指導方面,召開了羊絨產業專項推進會和產業發展座談會,開展了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監測工作和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工作,組織了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申報、推薦工作和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申報、創建工作。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左旗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等3個園區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全區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達到6家。新認定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187家,進一步調整、優化了自治區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隊伍。在招商引資和對外交流合作方面,去年先后舉辦了全區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投資貿易洽談會、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座談會、首屆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和內蒙古扎蘭屯第六屆綠色食品交易會。同時,還組織龍頭企業參加了全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和全國農業產業化交易會。
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工作初見成效。去年3月,農牧業廳成立了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阿拉善盟成立了龍頭企業協會,其他盟市也在積極籌建。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成立以來,認真履行工作職能,在服務會員單位、促進行業自律、開展學術交流、專題調研、創新工作方式、研究探索協會發展方向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搭建銷售平臺、開拓埠外市場方面,積極調研、推動在國內一線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建立內蒙古名優特農畜產品展示直銷中心,在北京和上海分別建立了內蒙古名優特農畜產品展示館,成為集中展示內蒙古綠色優質農畜產品永不落幕的農博會。最近協會還開通了“蒙優匯”電商平臺,采取“電商平臺+展示直銷中心+零售體驗店”的運營模式,全方位展示、營銷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在銀企對接方面,協會與包商銀行等5家金融機構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與交通銀行內蒙古分行等10多家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幫助一批農牧業企業解決了貸款問題。在科技支撐方面,協會協調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兩家副會長單位,共同搭建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交流平臺,建立科企合作雙贏機制,為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造了條件。在法律服務方面,協會積極了解龍頭企業的法律事務需求,為需要幫助的企業提供了法律服務。
今后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和工作重點
發展思路:認真貫徹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根本任務,以發展現代農牧業和促進農牧民增收為目標,以原料基地建設為基礎,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農畜產品輸出為目的,加快行業整合,培育知名品牌,打造領軍企業,推進產業集聚,延伸產業鏈條,壯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增強產業競爭力和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全面提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預期發展目標是:到2017年,全區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達到6000億元以上,年平均增速保持在14%以上;農畜產品年加工轉化率達到60%;培育3個銷售收入千億元產業集群乳品、糧油、肉類、1個銷售收入800億元產業集群絨毛皮革、1個銷售收入500億元產業集群飼草飼料、特色加工產業和1個銷售收入300億元產業集群馬鈴薯、蔬菜瓜果,實現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加快培植壯大龍頭企業,不斷增強整體實力。按照“金字塔”培養模式,做大做強一批龍頭企業。一要在培育數量上下功夫。本著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的原則,按照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總體規劃,分層次梯次培育龍頭領軍企業。自治區重點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和六大產業前三名的企業;各盟市重點培育自治區級龍頭企業;各旗縣區重點培育盟市級龍頭企業。力爭到2017年,培育銷售收入超500億元航母企業2家、銷售收入100~500億元領軍企業3家、銷售收入超50~100億元領軍企業5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力爭達到50家,自治區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700家。二要在提升質量上下功夫。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首要任務是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打好草原、綠色、有機品牌,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快農畜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從源頭上保證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力爭到2017年,無公害食品標準產地達到2600萬畝,無公害標準養殖達到2500萬頭只。
推進六大主導產業擴張規模、提升素質,實現集聚集群發展。提升乳品、糧油、羊絨加工業水平,壯大牛羊肉加工業實力,扶持馬鈴薯蔬果、飼草飼料、特色加工產業穩步發展。乳產業:要努力做到“三提升一加強”即全面提升奶牛良種水平,全面提升奶牛飼養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企業自控奶源基地水平,加強生鮮乳市場監管力度。肉產業:以推進牛羊肉精細加工、銷售為突破口,打造品牌,開拓市場,提升產業規模和水平。肉羊產業要以建設肉羊產業化園區為載體,扶持肉羊加工龍頭企業進行重組聯合,盡快培育領軍企業,組建國內外知名的大型企業集團;推進肉羊養殖聯合體建設,由肉羊養殖領軍企業牽頭,帶動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和規模養殖大戶,打造大型肉羊養殖聯合體;推進品牌化運營,打造中國馳名商標和區域特色肉羊品牌,建立集養殖、加工、流通、銷售于一體的全程可追溯管理體系。力爭到2017年,形成5個年飼養量100萬只的肉羊養殖聯合體,培育5家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羊肉加工領軍企業,培育5個家喻戶曉的羊肉知名品牌,把肉羊產業打造成為繼乳產業和絨產業之后走向全國的第三個支撐作用突出的品牌產業。羊絨產業:在抓好羊絨品質的基礎上,要以品牌、資產為紐帶進行聯合重組,重點抓好鄂爾多斯羊絨園區建設;加大羊絨收儲力度,通過控制原料取得羊絨產業的話語權。糧油產業:以玉米深加工為龍頭,以推進口糧加工由成品糧向主食加工發展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糧油產業發展。馬鈴薯、蔬菜瓜果產業:大力發展馬鈴薯種薯生產,馬鈴薯貯藏、保鮮和精深加工,穩步發展蔬菜貯藏、脫水和番茄深加工。草料、特色加工產業: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退牧還草、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建設項目和農作物秸稈轉化工程等重大項目為依托,大力發展奶牛飼料和牛羊育肥飼料。
加快推進農牧業品牌建設,提升農畜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啟動實施農牧業品牌建設工程,實施“大品牌”戰略,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對具有內蒙古區域優勢的產品進行品牌整合,共同打造區域品牌。支持龍頭企業申報、創建中國馳名商標、自治區著名商標、自治區名牌產品、原產地標記、農畜產品地理標志,支持龍頭企業申請商標國際注冊,積極培育出口產品品牌。啟動“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輸出”工程,借鑒在北京、上海建立內蒙古名優特農畜產品展示館的成功經驗,積極爭取在廣州、深圳、天津等國內一線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建立辦事處,設立內蒙古名優特農畜產品品牌展示展銷窗口中心,同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拓展電商平臺,不斷提升內蒙古農畜產品的影響力和輸出能力。
加強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一要科學規劃,不斷優化產業布局。依托六大主導產業帶布局和城鎮化規劃,啟動實施自治區農牧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創建工作,形成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強、規模集約水平高、輻射帶動面廣的農牧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物流園區。二要高點定位,努力打造樣板工程。本著高標準、大手筆的要求,繼續堅持專業化、特色化發展方向,統籌推進園區規劃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公共服務,提升園區檔次,切實把園區建成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明星工程、樣板工程。三要繼續加快農村牧區土地草牧場流轉信息和服務平臺建設,鼓勵引導土地草牧場向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集中,推進規模化集約化進程。
構建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引導龍頭企業與農牧民采取訂單農牧業、股份制、股份合作、土地租賃等形式,建立穩定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產業共同體。認真總結各地工作亮點和典型經驗,積極探索、完善適應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和利益聯結方式,理順產業鏈各方利益關系,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認真做好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工作,發揮好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指導協會從廣大會員單位的服務需求出發,切實加強組織建設、業務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職能作用,聯合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整合社會各界資源,著力突出帶動作用。
加大產業化指導、服務和政策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強化農牧業產業化統計工作,完善重點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建立自治區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經濟運行直報制度,加強調查研究工作,跟蹤、研判行業發展形勢,提出有針對性的工作舉措,指導產業化健康穩步發展。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實施重點工作領軍企業培育、品牌建設等和重點產業肉羊、羊絨產業等專項推進,全面落實好項目資金、金融支持、稅收優惠、招商引資、資源傾斜配置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積極改進扶持方式,更多地運用擔保、貼息、風險補貼、入股等方式,充分發揮凝聚市場資源的作用。加快內蒙古農牧業融資擔保公司組建步伐,爭取盡快投入運行,為龍頭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切實加大項目督查、落實力度,確保項目建設取得實效。
來源: 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