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剛剛表彰了中國提前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一周后,另一項FAO多年倡導的工作,同樣在中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6月21日,在農業部領導的支持下,伊利集團與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共同推動的新一期“奶牛田間學校”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開學”,將陸續為學員提供10次培訓,從實際出發指導奶牛養殖技術的提升。
國家學生奶項目專家組成員、著名奶牛養殖和牧場管理專家李大輝,我國農民田間學校著名培訓專家石尚柏博士,以及來自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的知名乳業專家陳瑜將分別為學員帶來精彩培訓。
據了解,田間學校是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執行聯合國糧農組織、歐盟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資助的農業綜合防治項目過程中采用的一種農技推廣方式。與其他培訓的不同之處在于,輔導員不是通過講課方式向農民傳授技術,而是圍繞農民學員設計問題、組織活動,鼓勵和激發農民在生產中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制訂解決方案并完成實施。此次,“田間學校”模式被伊利集團系統移植到奶牛養殖培訓中,預計將對奶牛養殖及奶源質量的提升產生深遠影響。
首期培訓課上,參加培訓的數十位牧場管理者和技術人員被分成了5個小組,先討論各自在奶牛養殖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嘗試自己制定解決方案,而后,授課專家再進行一一詳解。學員們也踴躍提問,課堂氣氛活躍,互動和參與性非常強。
“以前的培訓主要是老師講,我們聽。這回讓我們自己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之后再來和老師的答案比對,我覺得特別實在。”第一堂培訓課結束后,一位來自太平乳業牧場的學員表示。“培訓不是讓學員帶著‘口袋’,而是帶著‘腦袋’。”陳瑜表示,“田間學校”的模式之所以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推崇,關鍵在于其真正深入田間地頭,更注重實際操作技能,并且鼓勵學員交換自己的竅門和心得。這一過程中,輔導員的角色不僅僅是單向的“傳道者”,更是組織和激發學員在生產中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制訂解決方案的“組織者”。“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適合現代農業發展、具備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新型農人。”
據了解,自2010年伊利集團“奶牛學校”成立以來,伊利集團整合世界頂級行業專家,在奶牛繁育、獸醫、飼養等方面堅持規模化、高起點、專業化運作,為學員提供理論培訓和現場操作指導,支持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截止2013年底,伊利舉辦各類大型專業培訓近200期。此次新一批培訓課程的展開,使伊利的培訓涵蓋針對自建牧場與合作牧場的高層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企業品保員等多個層次,覆蓋人群進一步擴大。
“伊利一直非常注重對奶農的培訓和扶持,在帶動現代奶業向規模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的同時,也有效保障了伊利的奶源安全。引入田間學校這種培訓模式之后,我們將加大力度為牧場業主和奶農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力求打造現代職業奶農培訓的‘伊利模式’,爭取推動伊利奶源乃至中國乳業的進一步發展升級。”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表示。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