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區煤炭資源豐富,水煤資源組合條件和產業基礎較好,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在發展進程中,我區—方面亟待優化煤炭利用方式和能源結構,由煤炭生產與原煤輸出為主向煤炭轉化與清潔能源輸出為主轉變;另—方面需要抓住國內石化產品出現結構性短缺、能源消費地對清潔能源需求量大增的機遇,加快煤炭資源高效清潔利用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地下走長龍 氣送京津冀
——5個煤制氣煤制油項目力挺清潔輸出
大唐國際克什克騰煤制天然氣項目場景
2013年以來,新蒙能源鄂爾多斯煤炭清潔高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準格爾旗煤炭清潔高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內蒙古華星新能源有限公司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內蒙古興安盟煤化電熱—體化示范項目和內蒙古伊泰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等5個煤制天然氣、煤制油項目陸續獲得國家路條。
其中,新蒙能源鄂爾多斯煤炭清潔高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內蒙古華星新能源有限公司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以及內蒙古伊泰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還被列入國家鼓勵社會投資的重大項目。
【數說項目】
5個煤制天然氣、煤制油項目總規模為28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和200萬噸煤制油,總投資2230億元。根據規劃設計,準格爾120億、新蒙40億和華星40億3個煤制天然氣項目預計2017年實現向京津冀等地區供應清潔燃料,伊泰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預計2017年建成投產。
新蒙能源鄂爾多斯煤炭清潔高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
建設規模8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其中—期建設規模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計劃投資228億元。
準格爾旗煤炭清潔高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
建設規模為3x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2x35萬千瓦自備電廠,計劃總投資747億元。其中,中海油新能源和北京控股集團分別投資建設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河北建設投資集團投資建設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及2x35萬千瓦自備電廠。
內蒙古華星新能源有限公司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
建設規模為年產煤制天然氣40億立方米,計劃總投資229億元。
內蒙古興安盟煤化電熱一體化示范項目:
建設規模為年產40億立方米褐煤制天然氣,計劃總投資345億元。
內蒙古伊泰煤炭間接液化示范項目:
建設規模為年產油品200萬噸,計劃總投資375億元。
【項目鏈接】
我區煤炭資源遠景儲量居全國第2位,已探明儲量居全國第1位,水煤資源組合條件和產業基礎較好。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將我區定位為國家重點的能源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要求我區在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方面承擔更大的責任和義務。
2012年以來,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區出現了持續的大范圍霧霾天氣,國家高度重視霧霾污染,明確提出要加快削減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原煤消耗量和汽車有害尾氣排放,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我區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輸出基地,傳統的以輸煤為主的能源外送方式將受到制約,需要不斷適應治理霧霾的新形勢,調整能源輸出結構,減少原煤輸出量,增加電力、油氣等清潔能源的輸出。
為此,我區提出了“8337”發展思路,把內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
我區經國家發改委核準正在建設的煤制天然氣項目有3個,包括大唐國際克什克騰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匯能16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預計今年下半年建成和神華煤直接液化項目。其中,大唐克什克騰旗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是中國首個天然氣示范項目,總投資313億元,一期已成功投運。每天向北京供天然氣260萬立方米,北京市民廚房中每3方天然氣就有1方來自赤峰,這個項目正在成為北京的第二大氣源。
我區按照國家2017年實現供應清潔燃料的要求,積極加快推進項目各項前期工作。為有序推進已獲路條煤制氣項目的前期工作,自治區成立了由自治區副主席王波為組長、相關廳局為小組成員單位的推進煤制氣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解決項目前期工作推進中的具體問題。
目前,準格爾120億立方米、新蒙80億立方米和華星40億立方米3個煤制氣項目可研報告全部完成修訂,核準所需的支持性報告均已委托編制,部分已完成并啟動報批程序,鄂爾多斯市已為項目預配置煤炭資源,力爭下半年全面開工建設。
興安盟40億立方米煤制氣項目原業主退出建設,將由內蒙古礦業集團興安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承接建設。該項目變更事項的請示已上報國家能源局,正在爭取國家同意。
伊泰200萬噸煤制油項目可研報告正在編制,為項目配置的紅慶河煤礦已獲國家能源局核準并開工,項目其他各項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爭取年內開工建設。
【意味著什么】
5個煤制天然氣、煤制油項目取得國家路條,標志著我區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建設和現代煤化工基地建設取得新的突破,有利于改變自治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將進~步提升我區煤化工產業層次,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煤制天然氣、煤制油項目的實施,對于拉動當地經濟增長、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區資源豐富,但欠發達的區情并沒有根本改變,產業層次、技術含量、企業結構、充分就業、居民收入等與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加工度低,吸納就業能力有限。發展煤炭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能夠使相關產業就業的乘數效應更大。5個煤制天然氣、煤制油項目總投資2230億元,將實現銷售收入約835億元,凈利潤總額165億元,所得稅83億元,拉動就業近1.3萬人。有利于穩增長、惠民生,是實現富民強區的重要途徑。
目前,東北三省、京津冀、湖北、湖南等省市與我區簽訂煤制天然氣的協議規模已達300億立方米。5個煤制天然氣、煤制油項目建成后,將進~步優化華北地區能源供應結構,改善北京等城市和地區空氣環境質量,將為內蒙古更好地服務于全國發展大局做出新貢獻。據有關部門測算,5個煤制天然氣、煤制油項目每年可就地轉化原煤1.2億噸,降低消費地PM2.5排放濃度2.5%至3.5%,對防治區域霧霾起到積極作用。
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李杰翔: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我區時指出,要發揮比較優勢,把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資源轉化增值上,改變挖煤賣煤、挖土賣土的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要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產業精深加工度,把資源轉化增值這篇文章做好。推進5個煤制燃料項目的實施,就是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考察我區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體現。
目前,我區作為資源型地區能源發展方式相對粗放,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產業結構積累了諸多矛盾和問題,迫切需要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而發展煤炭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平均比單純輸出煤和電增值6-10倍,可以實現煤的多級利用,并與我區優勢特色產業融合,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就地增值轉化與清潔能源輸出,促進產業集聚和產業升級,是內蒙古轉方式、調結構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自治區政府研究室工交財貿處處長洪冬梅:我國的資源現狀是煤多油氣少,面對國際能源的危機,發展煤的潔凈利用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方法。推進煤制油、煤制氣產業化示范,將單純供煤轉變為提供油氣等清潔能源,有利于增加國產油氣保障能力,降低對外依存度,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戰略需要,也是應對國外油氣資源控制和平抑國際油氣價格的重要措施。
鄂爾多斯市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楊鍵軍:隨著煤制天然氣、煤制油項目的陸續實施,到2017年,預計鄂爾多斯市約有1億噸原煤就地轉化,對于鄂爾多斯提高煤炭就地轉化率,改變過去單純依賴原煤生產的產業結構,延伸煤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升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這些項目總投資的50%用于裝備生產,受運能的限制,必須在本地生產加工,將極大地帶動鄂爾多斯本地裝備制造產業的升級發展,提升鄂爾多斯裝備制造業水平。
克什克騰旗旗委書記邊中悅:大唐國際克什克騰煤制天然氣項目,對于克什克騰旗來說將成為全旗經濟的擎天一柱。預計到2020年,煤化工產業對全旗財政貢獻率達到70%。而煤化工產業也會帶動和輻射相關產業,為當地服務業、運輸業、倉儲物流等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增加就業渠道,改善民生。預計到2015年,克什克騰旗煤化工產業和相關產業從業人數將達到5000人,到2020年將達到2萬人。
【相關鏈接】
從單純賣煤到煤炭深加工,經濟效益提升空間大大拓展。據測算,每噸原煤用來發電可增值兩倍;煤制合成氨及化肥可增值3倍;煤制甲醇、二甲醚可增值4倍;煤制天然氣可增值6倍以上;甲醇進一步深加工為烯烴等產品可增值8到10倍;煤制油可增值8倍以上。
【短評】
甩開“膀子” 開動“腦子”
項目建設是實現轉型跨越的驅動力,創新理念則是項目建設的驅動力。我區280億立方米煤制氣和200萬噸煤制油重大項目的實施,標志著我區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和現代煤化工基地建設取得新的突破。下一步圍繞2017年建成這個節點,我們就必須既要甩開“膀子”,埋頭苦干;更要開動“腦子”,勇于創新。重大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會面對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尤其在規劃立項、籌資融資、征地拆遷等關鍵環節,都要處理諸多復雜矛盾、破解諸多棘手難題。很多困難與問題的解決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或借鑒。這就要通過不斷解放思想,創新理念,打破常規,敢想敢干敢試,找到新的思路、新的辦法,急項目之所急、想項目之所想、解項目之所難。
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要把創新的理念和舉措貫穿到項目建設的各個環節、整個過程。各地區各部門要善于多條腿走路,多管齊下拓寬融資渠道,解決好資金問題;要勇于搶抓機遇,努力向內整治挖潛,解決好動力問題;要真心主動服務,簡化項目審批環節等,解決好環境問題;要舍得真金白銀,靈活引進高端人才,培養使用本地人才,發現、培養和重用一批特殊人才、專業人才,解決好人才問題,從而確保項目建設勢頭不減、力度不減、速度不減、質效提升。重任在肩,時不我待。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理念完善發展思路,破解工作難題,消除瓶頸制約,重大項目發展就會迸發出強大動力,我們就能在打造北疆亮麗風景線中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