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經前沿】資源轉化增值: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時間:2014-06-12





      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轉方式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相結合,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同創新驅動相結合,同節能減排相結合,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相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重要講話精神的核心內容。前不久召開的自治區黨委九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上,我區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的決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次成為熱點,引發多方關注。

      貫徹落實全委會精神和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就要按照總書記講話中“五個結合”之要求,明確我區當前面臨的戰略機遇,明確內蒙古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探討事關自治區轉方式全局和長遠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把學習成果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思路、促進發展的舉措,牢固樹立持續發展、轉型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產經前沿》以“五個結合”為選題方向,陸續推出五篇深度報道,今天推出第四篇——

      轉方式,就是要把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自治區黨委九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議指出,各級各地在具體工作中一定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資源轉化增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形成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創新驅動、區域均衡的產業和城鄉發展新格局。

      作為資源大區,我區長期依賴能源產業,導致產業結構初級化、重型化、單一化問題十分突出,調結構、轉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任務艱巨。如何克服長期以來對能源產業的路徑依賴?如何推動轉方式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應對挑戰,內蒙古要依托資源,但絕不能依賴資源,推動轉方式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既是轉型發展的堅實基礎,又是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更是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推動轉方式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轉型發展的堅實基礎

      延長資源型產業鏈是我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堅實基礎。

      提到內蒙古,人們最先想到的是煤炭、有色金屬、稀土、風能等富集的資源優勢,我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邊疆繁榮穩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據資料統計顯示,全國已發現的172種礦產資源中我區就有143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有98種。稀土查明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全區煤炭已探明儲量7000多億噸,居全國第一位,其中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占60%以上,具有大型整裝、儲存穩定、煤質適宜轉化等特點。

      不少人不以為然,“內蒙古不就是靠資源嘛!”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專家卻有不同看法:“我們從未否認過自身的資源優勢,但內蒙古的快速崛起,走的是一條依托而不依賴資源、不斷轉型升級的現代工業經濟發展之路。”

      讓我們來看看鄂爾多斯,如今,這里的新型煤化工產能達732萬噸,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產能達140萬噸,已經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之一,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2013年,鄂爾多斯市共有中海油、北控、河北建投、新蒙200億立方米煤制氣和伊泰200萬噸煤液化等24個重大項目得到國家批復或同意開展前期工作,中天合創煤制甲醇、伊泰精細化學品等51個重大項目開工建設。

      2013年,全區煤制油產量達104萬噸,煤制甲醇產量達560萬噸,電石產量達720萬噸,均居全國第一。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煤炭深加工方面,我區已擁有100多項專利技術,確立的五大優勢更加牢固了轉型發展這一基礎。

      一是煤炭資源賦存得天獨厚。全區具備年新增1億噸煤炭產量的能力,在保障國家煤炭外調需求的前提下,有條件實施煤炭深加工升級試驗示范項目。

      二是水資源能夠滿足發展需求。我區西部地區黃河過境830公里,區域內黃河水配給水量58.6億立方米,而目前工業和生活用水僅占8.5%,能夠滿足煤炭深加工的用水需求。

      三是資源開發與轉化成本低。我區煤炭埋藏較淺且構造簡單,開采成本全國最低,每千瓦小時發電成本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15元左右,煤炭深加工產品的生產成本在全國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四是地區環境空間容量較大。內蒙古地域遼闊,荒漠化、沙漠化土地占國土面積的52.2%,目前的開發強度僅為1.3%;而森林、草原具有巨大的固碳能力,整體上有助于全區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

      五是產品市場需求潛力巨大。隨著我國節能減排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各地從單純要求供應煤炭向要求提供清潔能源和化工產品轉變。

      這些優勢,無疑為穩增長、促轉型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讓內蒙古轉變發展方式的陣痛得以減輕。


     推動轉方式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

      習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資源型產業是內蒙古的優勢,轉方式不是不要資源型產業,而是要發揮比較優勢,把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資源轉化增值上,改變簡單的挖煤賣煤、挖土稀土賣土的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

      總書記的話讓我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路豁然開朗: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資源轉化增值這篇文章。

      統計顯示,目前,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甲烷氣、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國家五大示范工程目前都已在自治區落戶。

      按照煤炭深加工試驗示范基地的發展規劃,我區將計劃在技術裝備方面,重點實施6種示范類型,主要包括大規模工程化、技術升級、新技術新產品、一體化多聯產綜合利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前沿技術開發等。

      專家分析認為,今后一個時期,內蒙古延長資源型產業鏈,要以提高煤炭綜合利用水平和效益為核心,全力推進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這是推動轉方式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的關鍵一步。

      要全面做好“十二五”煤炭深加工關鍵技術和國產化、大型化裝備的試驗示范工作,爭取讓更多的試驗示范技術在內蒙古“落地生根”。

      記者了解到,推進煤炭資源轉化增值的過程中,我區將主要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國家“十二五”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包括鄂爾多斯市煤炭清潔高效綜合利用示范項目、鄂爾多斯市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興安盟煤化電熱一體化示范項目;二是抓好新技術新產品試驗示范項目,重點在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烴、分級液化、粉煤灰提

      取氧化鋁、可再生能源用于煤化工、二氧化碳綜合利用等領域的組織實施。

      實際上,延長資源型產業鏈,實現資源就地轉化、增值放大,重中之重就是要延伸創新鏈、延伸價值鏈。

      因此,推動轉方式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還要實施好產業化推進工程,防止試驗示范項目“只開花不結果”。

      要加快新型煤化工升級完善。以重大試驗示范項目為基礎,通過提高技術水平、完善工程方案,建設二期升級完善項目。對于需要擴大試驗示范規模的要繼續往下做,抓緊啟動新的生產線;技術和裝備具備大規模產業化條件的項目,要積極爭取國家優先在我區布局。

      要加快傳統煤化工產業延伸升級。適度控制甲醇、化肥、焦化等傳統煤化工建設總量,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推動初級產品向下延伸,提高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力爭在甲醇向下延伸制烯烴、綜合利用煤焦油和焦爐煤氣等焦化副產品、煤制化肥等領域取得較大成果。

      要堅持把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轉化增值上。大力延長資源型產業鏈條,提高煤炭、稀土、有色等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度,促進產業向高端、產品向終端發展。調整優化資源型產業布局,落實重點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優質生產要素向重點園區和骨干企業集中,培育壯大一批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臺完備的現代產業園區。完善資源配置政策,嚴格執行退出機制,引導資源合理流動,促進資源就地轉化,到2020年全區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達到50%以上。

      推動轉方式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改變不合理、不協調的經濟結構,培育新型煤化工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多元發展、多點支撐,是我區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而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如何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產業精深加工度。

      解析內蒙古的產業結構,我們不難發現,我區依托資源優勢建立起來的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只完成了上游產業的發育,而把增值過程大部分轉移到了區外,沒有很好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由于各種資源類產品價格扭曲和快速擴張的市場需求,使我區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和提高效率的進程緩慢,造成對原材料、燃料等基礎類資源性產品的高度依賴,最終將導致資源供給短缺的制約因素越來越突出,有限的資源無法支撐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長,經濟發展也很難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業內人士做過精確的計算,推進內蒙古煤炭資源就地轉化,可以顯著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其中,煤制甲醇可增值約4倍,煤制油可增值8至12倍;煤炭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平均比單純輸出煤和電增值6至10倍,帶動相關產業就業的乘數效應更大。

      專家分析認為,延長產業鏈,讓煤炭就地轉化增值,使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地釋放能量、產生效益,才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也就是說,我區要盡快實現由以原材料為主向以深度加工、精細加工為主的現代工業體系的轉變。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嚴峻形勢,今年我區著力推進15個新型煤化工項目建設,計劃投資8336億元,總規模達到煤制天然氣920億立方米/年,油品、甲醇及副產品2190萬噸/年,力爭在2至4年內全部建成達產,發揮效益。目前,國家發改委同意內蒙古開展前期工作的新型煤化工項目共有5個,總投資2144億元,建設總規模280億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氣、400萬噸/年煤制油。

      好消息一個接著一個。今年,鄂爾多斯華星40億立方米煤制氣項目、呼倫貝爾50萬噸煤制烯烴項目已經取得了國家發改委的“路條”。上報國家發改委爭取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有10項,計劃投資總額6412億元,建設總規模為煤制氣640億立方米/年,油品2000萬噸/年。

      據了解,在煤制天然氣方面,大唐克旗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第一條生產線已于2013年12月投產,第二條生產線正在安裝設備,預計今年底前實現試生產,第三條生產線預計2015年底試生產。

      內蒙古匯能集團16億立方米/年煤制氣項目一期工程計劃于今年10月建成投產,二期工程預計于2015年建成投產。

      我區努力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產業精深加工,做好資源轉化增值這篇文章,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初顯成效。“十二五”期間,我區還將重點建設60個產業集群,其中化學工業產業集群14個,占23.3%。由此,未來的內蒙古必將迅速形成以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甲烷氣、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為主的國家示范工程新型煤化工產業集群,構建起更加成熟穩定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說產經

      在增值中蝶變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經濟危機洗禮,世界各經濟體中的資源型地區,已進入一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

      在這一時期,推動轉方式同延長資源型產業鏈相結合,把轉方式有效融入資源轉化增值之中,是資源型地區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明智之舉。

      歐美數百年的工業化進程表明:資源型地區,若其資源無法完成轉化增值的蝶變,發展終將無法持續。

      我區是一個存量產業競爭力先天不足、發展基礎相對滯后的欠發達地區,盡管煤炭、天然氣、稀土等自然資源富集,但資源優勢還未真正轉化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優勢,大批已經落地的新興產業正在成長發育期,實現資源轉化增值的任務異常繁重。

      因此,對于內蒙古這個資源型地區而言,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而轉方式,延長資源型產業鏈條是必由之路;延長資源型產業鏈條,實現資源轉化增值是硬道理。

      只有在延長資源型產業鏈條之基礎上實現資源轉化增值,才能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經濟是否有優勢,最終要靠效益來說話,資源無法實現轉化增值,企業效益、利潤和地方稅收必將逐步“縮水”,地區財政最終必然陷入重重危機。

      只有在延長資源型產業鏈條之基礎上實現資源轉化增值,才能靠增值的資本、資金不斷完善產業流程、產業鏈條,以抵御隨時可能到來的市場風險,進一步增強企業與產業的“造血功能”。而無法實現資源轉化增值或轉化增值不到位的企業,必然陷入發展困境,當前國內大多數能源原材料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飽受打壓并舉步維艱便是明證。

      只有在延長資源型產業鏈條之基礎上實現資源轉化增值,才能形成資源型產業集約化發展的規模優勢,大量上游產業鏈條派生的一系列附產品,才能在“吃干榨盡”中被充分利用而不污染環境。

      而要真正實現資源的轉化增值,至少須在兩個方面做足文章。

      必須堅持市場在延長產業鏈條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基本理念,打造擁有資源轉化增值功能的系列產品品牌,加快完善傳統產業新型化的產品研發與生產體系,推動資源型產業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發展。

      必須著力解決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資源轉化增值的一系列技術瓶頸問題,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健全資源精深加工風險補償機制,為資源深加工注入活力,讓延長資源型產業鏈條、實現資源轉化增值成為推動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