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玉剛:轉型發展 再鑄輝煌 把鄂爾多斯建成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璀璨的明珠


    時間:2014-06-10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內蒙古工作的總體要求、“守望相助”的殷切期望和“四個著力”的重點任務,準確把握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提出的“四個發展理念”和“六道風景線”的發展目標,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九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和“8337”發展思路,鄂爾多斯市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快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在早轉中爭取主動,在先轉中贏得先機,再鑄科學發展新輝煌,把鄂爾多斯建成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上更加璀璨的明珠。

      以產業轉型為核心,在提升發展水平、增強經濟實力上實現新突破。立足比較優勢,圍繞自治區“五大基地”建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推動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產業體系。一是推進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轉化增值、擴容增效。資源型產業要立足轉化增值,以煤為基,著力做好“五篇文章”,建設國家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國家新型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精”字上做文章,加強煤炭洗選配一體化建設,推進煤炭質量體系建設,打造鄂爾多斯煤炭國優品牌。“轉”字上做文章,推進煤轉電,讓“煤從空中走”;推進煤轉氣,讓“煤從地下走”;推進煤化工,讓“煤轉化走”;推進煤電鋁一體化,讓“煤循環走”。“長”字上做文章,推進煤氣化工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高端化、產品終端化。引進、培育一批圍繞大項目、大企業做配套的中小生產型企業,推動產業鏈式發展。“集”字上做文章,推進產業發展由分散型向集中化轉變,生產方式由線性型向循環經濟轉變,實現項目園區化、產業基地化、企業集群化。“增”字上做文章,把轉化成效最終體現在生態建設、民生改善、促進就業、財力增長的貢獻上。非資源型產業要以擴容增效為抓手,重點發展以汽車、煤機、化機為主的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電子信息產業,建設全區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擴大非資源型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提高其經濟效益和對地方的貢獻率。二是推進服務業配套發展、融合發展。重點發展為一產、二產提供配套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著力抓好生活性服務業,努力開拓面向全國市場的三產服務業。堅持多行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以“大產業服務”為核心的生產性服務產業鏈、以“大旅游服務”為核心的旅游度假避暑休閑產業鏈、以“大社區服務”為核心的生活性基礎服務產業鏈,建設國家蒙元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國家特色產業研發和技術創新基地、西部地區旅游度假避暑休閑基地。三是推進農牧業特色發展、規模增效。從鄂爾多斯實際出發,農牧業必須走特色發展、特色種養的道路。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推進精深加工、品牌發展,建設全區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要大力培育和引進農牧業龍頭企業,在特色種養的規模化工業生產、精細化標準生產、市場化品牌生產上下功夫、做文章,盡快形成特色種養業發展的規模效益、市場效益和農牧民增收效益。

      以城市轉型為重點,在城鄉一體發展、建設品質城市上取得新進展。鄂爾多斯城鎮化已從數量擴張進入質量提升的階段。我們要抓住中央和自治區推進新型城鎮化、打造呼包鄂城市群的機遇,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內涵,促進產業和人口高效集聚,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一是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從滿足城鎮居民生活、學習、工作、娛樂、休閑等需求出發,加快城鎮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提供更加優質的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宜居城市。二是優化城鎮布局。推動東勝、康巴什、阿鎮城市核心區一體化發展。推動準旗、達旗等旗區主動接受呼市、包頭、烏海、銀川等城市輻射,打造連接呼包銀的重要區域節點。推進旗府所在地和特色小城鎮配套功能建設,加強嘎查村、居民點和聚落點建設,形成中心城區、次中心城市、重點鎮、特色鎮、行政村、聚落點一體化發展格局。三是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推進自治區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建設,以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為抓手,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牧區延伸,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覆蓋,提升農村牧區發展水平。

      以生態轉型為基礎,在鞏固成果、建設美麗鄂爾多斯上邁出新步伐。鄂爾多斯獨特的立地條件,要求我們必須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本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是堅定不移抓好生態建設。嚴格執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政策和草畜平衡制度,保護好基本草原,堅決制止新開荒。堅持并完善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三區”規劃,劃定生態紅線,推進生態自然恢復區建設,建設穩定的綠色生態屏障。圍繞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堅持適地適樹適草,抓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促進地區生態持續改善。二是堅定不移加強環境保護。提高準入門檻,堅決杜絕引進其他地區淘汰的落后產能。對引進建設項目,實施更加嚴格的環保制度,從源頭上減少和控制污染,讓鄂爾多斯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與自然更和諧。三是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在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等方面,大膽先行先試。積極探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步入制度化常態化軌道。

      通過轉型發展,在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數上取得新成效。堅持富民優先導向,扎實做好民生工作,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數。一是織好民生保障安全網。推進民生保障同城待遇,完善綜合救助體系,有效解決弱勢群體、困難群體、特殊群體生活問題。推動就業創業,促進城鄉居民穩定增收。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到2017年全市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二是不斷提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拓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成果,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三是著力鞏固和諧穩定大局。鞏固提升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市建設成果,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統籌解決政府性債務、民間借貸、房地產問題,維護群眾利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在要素驅動、激發轉型活力上做出新貢獻。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轉型發展的根本保障,推動政府管理向政府治理轉變,增強市場和社會活力。一是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推行政府權力公開清單制度,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消除各種隱性制度和政策壁壘,真正把“看得見的手”用好,把“看不見的手”用活。激活各類創業主體,推動企業創業、社會組織創業、個人和家庭創業,形成全民再次創業的發展氛圍。二是在擴大開放上下功夫。主動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積極對接首都經濟圈,加強與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的經濟技術協作,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和要素良性轉移,打造最具活力、最富商機的發展前沿和開放高地。三是在創新驅動上下功夫。鞏固拓展全國技術創新示范城市建設成果,積極搭建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技術合作平臺,不斷完善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努力在現代煤化工、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領域擁有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帶動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