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出把我區“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也對內蒙古“打造現代畜牧業”寄予厚望,今年,一場以“打造品牌,開拓市場,提升產業規模和水平”的肉羊產業轉型升級行動正在廣袤的內蒙古草原上展開。循著乳產業、絨產業的成功之路,建設家喻戶曉的綠色草原羊肉品牌,已經成為當前我區肉羊產業的最大夢想……
產業發展滋潤牧民生活
5月20日下午,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賽漢塔拉鎮巴潤寶力格嘎查。微風輕拂著正在返青的草場,成群的蘇尼特羊如珍珠般散落在草原上,悠閑地覓食。牧民布和巴特爾拿著鞭子站在一旁,欣喜地看著自家的羊群,再過一個月就是冬羔出欄的時節,辛苦了大半年,布和巴特爾渴望能有不錯的收益。
布和巴特爾是蘇尼特右旗的家庭生態牧場示范戶,在1.5萬畝的草場上飼養著800只蘇尼特羊,同時,他也是呼格吉勒牧民合作社的理事長,帶領14戶牧民共同致富。他告訴記者,現在他們都采取“公司 合作社 牧民”或者“公司 家庭牧場”的養殖模式,牧民的羊羔剛出生,就與肉業公司簽訂了銷售合同,等到出欄時,就能直接送到肉業公司的冷庫,保證了穩定的銷售價格。
去年,蘇尼特羊的出欄價格穩定在26元/斤,布和巴特爾家的300多只冬羔為他帶來了20萬元以上的收入,過去,這樣的收入是他不敢想的。由于響應旗里發展高效生態避災型畜牧業的號召,布和巴特爾將冬羔出欄時間提前到6月20日,這為他帶來了1.3萬元的補貼資金。冬羔變秋季出欄為夏季出欄,可以有效保護草場,保證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蘇尼特右旗已先后補貼牧民3000多萬元。
布和巴特爾興奮地領著記者參觀他的羊羔保溫棚、風光互補發電機、冰柜、電視機,這些設施,都是在這幾年收入增長后增添更換的。布和巴特爾打開電腦,指著里面的監控畫面對記者說:“這是今年4月安裝的保溫棚電子眼。”通過電子眼,可以清晰地看到保溫棚里各個角落的畫面,這樣,在每年1月冬羔出欄的時候,牧民再也不用在寒冬里守候了。
蘇尼特右旗產業化辦公室主任青格勒告訴記者:“肉羊產業的發展,在給牧民帶來收入增長的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肉羊養殖向著規模化和科學化的方向前進,既提高了羊肉質量,又改善了牧民生活,牧民的收入逐年增加。”
二維碼掃出質量安全
錫林郭勒盟肉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肉羊生產基地的現代化流水線
作為三大肉羊產業帶之一的錫林郭勒草原肉羊養殖帶,依靠著烏珠穆沁羊和蘇尼特羊兩大主導品種,正在通過建立全程和追溯管理體系,走上高端化與精細化的發展道路。
5月21日下午,記者走進位于錫林浩特市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肉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寬闊的廠區整潔干凈,白墻藍頂的廠房一字排開。該公司辦公室主任孟曉娣向記者介紹說:“我們公司在錫林浩特市毛登牧場有自己的肉羊繁育基地,在周邊的蘇木還建立了肉羊行業協會,逐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牧戶的產業化體系。如今,肉羊的養殖、屠宰、分割加工、銷售都牢牢地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有效地保障了羊肉的質量。肉品質量提上去了,羊肉的價格就有了保障,牧民的收入也跟著節節攀升。”
全產業鏈建設是基礎,為了從源頭保障食品安全,去年,錫林郭勒肉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為牧戶的4萬多只羊安裝了智能耳標,僅此一項就補貼牧民60多萬元。今年,他們準備再為20萬只羊安裝智能耳標,補貼牧民400萬元。公司生產經理劉青山拿來一卷羊肉,他告訴記者:“安裝智能耳標的目的,是為每一只走上消費者餐桌的羊建立檔案,消費者吃羊肉之前,可以先掃描這個二維碼,通過二維碼可以對這只羊的月齡、體重、生長牧場、檢疫情況、屠宰時間、物流流程都有一個清晰的了解。”記者掃描二維碼以后,手機顯示這卷羊肉的養殖者是寶力根蘇木哈那烏拉嘎查牧民趙立新,其他生產內容應有盡有,可以對羊肉產銷、加工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查詢。
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有了保障,就要通過價格策略將產品推出去。在錫林郭勒盟的肉羊產業從業者看來,錫林郭勒羊肉一定要做好市場定位,瞄準高端客戶需求進行產品制作,使整個工藝流程標準化規范化,并對產品進行精細化設計,最終打造全國最好的羊肉。
參照乳業在我區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產業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生產組織形式和產品加工技術的革新。5月26日,走進蒙羊和林基地,大型監控墻上,肉羊養殖、屠宰、加工、包裝等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清晰可見,實現了全程可控可追溯。
在蒙羊和林基地,規模化生態草場建設、有機飼草料加工、良種肉羊繁育、有機肉制品精加工于一體,形成了現代化全生態產業鏈體系。據蒙羊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武斌介紹,在生產組織形式方面,蒙羊引進了銀行與擔保公司等金融要素,形成了基地 農戶 公司 銀行 擔保公司的羊聯體模式。這種模式,是由公司來尋求金融合作方貸款并擔保,免費將繁育優質種羊和雜寒基礎母羊提供給有養殖經驗和條件的專業合作社或農牧民,獲得母羊的一方連續3年每年向公司提供一只3月齡羔羊,3年后母羊歸農戶所有。農戶在飼養過程中所繁育的多余羔羊,均可以市場價賣給公司。在飼養期間公司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設備,對合作戶提供母羊技術、免疫、防疫等服務,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合作社、農牧民的資金瓶頸,降低了養殖風險,使農牧民不用花費啟動資金即可致富。此外,蒙羊還設定了收購紅線,當市場價格低于收購紅線時,按收購紅線價格收購,保證合作戶利益。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烏拉特中旗,已經有不少農牧民通過這樣的模式走上養羊致富的道路。
蒙羊牧業按照GMP標準引進國際先進的澳大利亞屠宰流水線,全套德國分割和美國真空包裝設備,采用先進的低溫冷卻排酸工藝及從有機養殖、精細加工到銷售的全程冷鏈,實現了真正的冷鮮羊肉,保證了蒙羊羊肉的優秀品質。蒙羊全面提升自身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全力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市場呼喚品牌化發展
提起絨產業,內蒙古擁有鄂爾多斯這樣的知名品牌;提起乳產業,內蒙古擁有伊利、蒙牛這樣的產業巨頭。然而,作為國內優質羊肉的生產大省,內蒙古肉羊產業,一直缺少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隨著國內市場對羊肉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建立一個能夠代表內蒙古肉羊產業的大品牌,成為內蒙古肉羊產業最迫切的需求。
2013年,隨著“假羊肉事件”在全國的曝光升級,引發了全國性的肉羊產業誠信危機,不僅傷害了羊肉上下游正規企業的利益,傷害更多的是消費者的信心。但在另一方面,假羊肉事件也為綠色內蒙古羊肉品牌帶來了機遇,在政府部門有效監管下,肉羊產業正呈現出優勝劣汰,重新洗牌,標準化及規模化進程加速的好局面,有效的監管手段促使肉羊相關企業誠信自律,推動了產業升級,進而帶動內蒙古整個肉羊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錫林郭勒盟正林畜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郭曉東告訴記者:“假羊肉事件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切去了肉羊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假冒偽劣產品,保證了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過去,正規的羊肉品牌在發展中,總是遭遇問題羊肉的迫害和利誘。在去偽存精之后,因勢利導樹立內蒙古肉羊產業的品牌形象,從而帶動內蒙古整個肉羊產業的發展,成為當前內蒙古羊肉加工企業努力的方向。經歷了假羊肉事件以后,很多觀望的客戶選擇了我們,大量的訂單從一線城市送到我們的企業,一度有些混亂的市場漸漸規范起來。”
蒙羊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閆樹春認為,品牌化發展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內蒙古羊肉在全國遠近馳名,知名度很高,但與乳產業相比,內蒙古尚未出現在消費者心中占據相當地位的肉羊品牌企業,由于肉羊企業普遍缺乏品牌戰略發展意識及具體規劃,致使內蒙古羊肉在全國市場上差異化不足、特點尚未突出、市場競爭力受限,品牌化發展力度亟待加強。目前,蒙羊牧業已經制定完成了未來5年品牌戰略發展規劃,將逐步將蒙羊打造自治區知名、全國馳名、消費者滿意的中國羊肉第一品牌。
記者了解到,2014年6月14日~16日,經國務院批準,中國肉類協會申辦的“2014世界肉類組織第二十屆世界肉類大會”將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蒙羊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已受邀出席這一世界級盛會。屆時,蒙羊牧業代表還將作為中國肉羊產業的代表企業在世界肉類大會上致辭發言。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內蒙古羊肉品牌企業邁向全國乃至世界市場的第一步,對于內蒙古肉羊產業的品牌化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加快培育領軍企業
當前,內蒙古羊肉年產量在80萬噸以上,存欄8000萬只以上。擁有以呼倫貝爾羊和烏珠穆沁羊為主導品種的東北肉羊產業帶,以烏珠穆沁羊和蘇尼特羊為主導品種的錫林郭勒草原肉羊產業帶,以巴美羊、經濟改良羊為主導的沿黃肉羊產業帶為主導的三大肉羊養殖帶,三大養殖帶一直被認為是我區的綠色草原羊肉品牌的基礎。
2013年,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明確提出了“8337”的發展思路,無論是發展定位、發展路徑,還是工作重點、主要任務,既切合實情又提出實招,既體現了形勢任務的新變化,又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為自治區各領域產業升級與發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導。今年4月,內蒙古農牧業廳相關部門撰寫了《關于加快培育領軍企業、推進產業集群發展提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了“以推進精細加工、銷售為突破口,打造品牌,開拓市場,提升產業規模和水平”的肉羊產業發展綱要。
內蒙古農牧業廳產業化處副處長郟金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內蒙古將以建設肉羊產業化園區為載體,扶持蒙羊、草原鑫河、小尾羊、大牧場、蒙都羊業等肉羊加工企業進行重組聯合,盡快組建國內外知名的大型企業集團,推進品牌化運營,打造中國馳名商標,建立集養殖、加工、流通、銷售于一體的全程可追溯管理體系,積極推進肉羊養殖聯合體建設,由重點肉羊產業帶的領軍企業牽頭,聯合產業帶內其他企業,并帶動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和規模養殖大戶,打造大型肉羊養殖聯合體。推進加工企業重組聯合,推進羊肉產業園區建設,打造區域特色羊肉品牌。
記者了解到,為了促進肉羊產業的發展,我區還將出臺肉羊產業振興政策。“政府要逐步加大對羊肉產業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將羊肉產業打造成繼乳產業、絨產業之后,內蒙古走向全國的第三個農畜產品品牌產業。”郟金梅告訴記者。
來源: 北方新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