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庫倫旗“庫倫——沈陽”工業園區,由遼寧聚膳緣食品有限公司投資的蕎麥深加工項目正式開工。項目總投資4.5億元,年底一期建成投產后,可加工蕎麥系列產品7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這家企業開工建設,標志著庫倫旗以項目拉動和標準化經營體系建設為依托,獨具競爭力的綠色有機戰略形成發展強勢。
南山北沙的地貌特征,讓庫倫旗農牧民在廣種薄收與牧養而生的時代久經盤桓,也為庫倫旗發展綠色有機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項目拉動、補齊短板,扭住特色、發揮優勢,圍繞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按照全市南部“四點一帶”加快發展綠色產業的決策部署,庫倫旗加快建設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步伐,推動“8337”發展思路深入破題。
“沙子是牧民的敵人,現在變成了朋友,是牧民的寶貝!”茫汗蘇木毛敦塔拉嘎查額爾敦畢力格老人說。
“如果沒有6個食用菌品種的有機認證,我不能把企業總部遷到扣河子來!”大連北野菌業公司總經理朱孝中說。
庫倫旗在蓄勢趕超的過程中,將“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深加工及標準化體系建設”納入到“四個突破年”之中,把5月份確定為“2014年重點工業項目集中開工月”,推動綠色產業健康發展,加快有機蕎麥、食用菌、襯膜水稻、沙地西瓜和驢產業發展認證,做好核心示范,打造核心競爭力。
今年,全旗將建設1萬畝標準化體系示范蕎麥基地,完成《綠色蕎麥深加工發展規劃》編制;建成年出欄5000頭的標準化體系示范養驢基地,引導推廣區年出欄肉驢達到3萬頭以上,全力推進山東東阿阿膠公司驢產品加工項目盡快建成投產;新發展設施農業1萬畝,同時兼顧發展沙地西瓜1萬畝、沙地襯膜水稻1萬畝。在原有6個有機農產品認證的基礎上,爭取10個以上農畜產品的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積極與江南大學、環保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合作,推進綠色有機食品“三品一標”培育認證工作。
綠色蔬菜種植及保鮮加工項目建設、華騰天龍生物科技年加工5萬頭驢的生物制藥項目建設和投資7.7億元的食品添加劑項目建設正在全力推進,佐源糖業、蕎田生態科技等綠色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強勁,工業項目發展成為綠色有機產業形成的強大基礎支撐。
扭住傳統特色比較優勢突顯
年均種植30萬畝蕎麥,使庫倫旗成為全國最大的蕎麥生產基地,其蕎麥產量占全國總量四分之一。然而蕎田收益不見提高、蕎麥價格不見提高,如果不是因為坡地少雨和對面食的喜好,蕎農們就會斷然放棄種植。
4月25日,扣河子鎮解家杖子村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幾項議程中就包括了今年的蕎麥種植計劃。20多個村民代表聚集到村部一間擺滿長條黃桌的簡陋會議室,他們的臉色略有凝重。去年因災翻種30畝蕎麥的趙金才手里還有一萬斤蕎麥沒有出售,趙金才說:“現在價格是一斤一塊四,沒法往下種啊?如果能漲到5塊錢一斤,大家都能種。”
“引不來龍頭企業,就帶不動產業發展,不轉型綠色有機,就提不高產品價格,不形成規模產業,就沒有市場話語權。”同一天,庫倫旗旗長門德白乙拉與涉農部門和南部蘇木鎮負責人、深加工企業老總共同推敲落實蕎麥產業發展規劃。
有機蕎麥萬畝示范區需要兩年時間的土地轉化,今年已進入第二年,去年解家杖子村200畝蕎麥連片實施有機種植,趙金才又將另外17畝地納入其中,在政府補貼政策的支持下,這部分蕎麥以每斤2.6元價格出售,價格仍不理想。完成了第一年有機轉化后,他正在等待著旗里的新政策。趙金才說:“如果補貼到位,我們肯定還是傾向種蕎麥,再說,自己還得吃呢!”
對此,扣河子鎮黨委書記薛宏利早已心中有數,他對記者說:“全旗建設有機蕎麥核心示范區一萬畝,其中3000畝要落實到我們鎮,新的有機種植補貼政策已經基本確定,今年補貼標準提高幅度大,示范面積不會差。”
隨著聚善元食品公司蕎麥深加工項目開工建設,東蒙水泥公司等企業投資蕎麥深加工產業列入日程,高端產品生產線建成后,優質降糖等藥用及保健系列高附加值產品必將對有機蕎麥價格形成強勢拉動。庫倫旗同步規劃建設蕎麥飲食一條街、蕎麥文化博物館,“蕎麥之鄉”的魅力正在綻放。
標準化體系建設、有機產品認證、種植政策性補貼、龍頭企業帶動,扭住傳統優勢,扭轉傳統觀念,綠色有機、多頭并進,庫倫旗蕎麥產業發展已經破題。
扭轉傳統觀念沙漠變成良田
一陣強勁的春風將庫倫旗北部茫汗蘇木吹得細沙飛揚,但沙地中數十臺大型施工機械沒有停歇,今年庫倫全旗將新增5000畝襯膜水稻,使其總面積達2萬畝,茫汗蘇木將達到人均1畝的標準。
4月26日下午,毛敦塔拉嘎查牧民那順套力皋和四位村民一起,為自家一塊沙地鋪設塑料底膜。一臺大型鏟車掘開地表的細沙,淡藍色的襯膜塑料鋪下去后,厚于60公分的細沙又被回填。去年,那順套力皋家有3畝沙地改建襯膜水稻,第一年種上水田就喜獲豐收,今年在旗里政策項目支持下,他又申請增建兩畝。那順套力皋說:“我這塊沙地相對平整,有旗里項目支持,自己一畝地再花千八百塊錢,就能變成襯膜稻田,一次性投入,受益最少15年。”
常海嘎查連片開發襯膜水稻300畝,金海一家去年開發建設20畝,僅稻田一項就為他增加收入4萬元。今年他又投入7萬元,新增20畝襯膜稻田,計劃將另外10畝玉米田全部改成牛料青貯,為養而種。
這些稻田原來都是荒漠沙丘,不能耕種,改建成襯膜稻田后,直接增加了耕地面積,政府與當地農牧民各自投入一部分完成改建,農牧民受益將達15至20年。
在常海嘎查的一片稻田上,均勻分開的農家肥幾十米遠一堆,還沒有鋪散開。兩片稻田之間,是一排排小型塑料拱棚,是村民自育的稻秧。
“我們不是簡單改建,而是按照綠色有機的標準化體系在建設,采用黑龍江五常縣定制選育的稻種,施用的是農家肥和有機肥,也成功注冊了茫汗沙漠香稻品牌,目前正在進行有機食品認證,一定要把綠色有機做起來。”茫汗蘇木黨委書記那順烏日塔說。
庫倫襯膜水稻,雖然近兩年才迅速擴大面積,但實驗種植已走過了18個年頭。毛敦塔拉嘎查額爾敦畢力格最早嘗試種植,也是全旗襯膜水稻的土專家和帶頭人。額爾敦畢力格說:“那些年,吉林省延邊州沙漠水稻專家嚴哲洙和我們在一起摸爬滾打,有過多次失敗,終于總結出成功經驗。初期試栽時,擔心地力不夠,曾大量使用化肥,結果有了只長莖葉不結穗的慘痛教訓。”
這天晚上,78歲的嚴哲洙老人來到茫汗蘇木額爾敦畢力格的家,看望老朋友,為連片開發和有機種植把關。兩位老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眼里淚花閃爍。大漠稻香,老友重逢,額爾敦畢力格舉起酒杯,粗獷蒼勁的歌聲穿越片片稻田……
加快推動破題建成標準體系
如何加快推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深加工破題,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經營體系,是庫倫旗委、旗政府給自己出的一道必答題。
庫倫旗全面分析農畜產品生產現狀、傳統優勢、發展前景,采取認證對接、龍頭帶動、逐片分解、同步推動等方式,加快標準化體系建設。組建以主要領導帶頭,農牧業局、環保局、質監局、水務局、財政局等部門單位和片區蘇木鎮負責人組成的多個專項推進組。2013年,旗委書記白躍華帶隊赴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推動多個產品進行有機認證。當年完成6個食用菌品種的有機認證,完成了萬畝蕎麥的有機轉化認證。
扣河子鎮今年修復和新建食用菌基地兩處,其中新建小區一期目標38個大棚,可栽植40萬個菌棒,僅平菇生產可達100萬斤。有機認證平菇價格要遠遠高于4元每斤的普通平菇均價,收益相當可觀。
大連北野菌業公司總經理朱孝中將公司主要技術力量遷往庫倫旗,入駐新建食用菌小區,帶動當地8戶農民進行有機食用菌栽培。朱孝中從事食用菌栽培30多年,經驗豐富,他看好有機食用菌的廣闊市場。朱孝中說:“有機食用菌技術操作規范嚴格,市場認可度高,其價格也是普通菌類的幾倍。”
來源: 通遼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