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榮旗音河鄉“小”粉條成就“大”產業


    時間:2014-04-17





      本網訊“粉條做大、南瓜做強、五荒披綠、圈圈牛羊”!春耕時節,走進阿榮旗音河鄉,記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塊極富感染力的產業發展目標宣傳牌,可誰能想到,十幾年前的音河粉條,不僅沒有名氣,甚至連注冊商標都沒有。是什么促成了“老紀家”手工粉絲粉條的華麗轉身?該旗音河鄉淀粉、粉條生產加工已長達60多年歷史。

     “老紀家“手工粉絲粉條質量上乘,口感細滑、柔韌、筋道,不含任何添加劑,以及增白色素,屬于無公害食品,手工工藝別具一格,并形成了完善的產、供、銷網絡。目前,全鄉以”老紀家“手工粉條加工有限公司為龍頭,以36個中小型淀粉加工廠為支撐,從業人員達30余人,年產量2萬噸,年產值4000多萬元。

      音河鄉是怎樣將“小”粉條做成“大”產業的?該鄉黨委書記李文彬將其歸結為“向品牌要效益”。

      “音河鄉做粉條的傳統時間雖長,但是對‘商業’卻并不在行。”李文彬說,雖然音河鄉的粉條從質量到價格方面都獨具優勢,但由于品牌意識缺乏,當地百姓加工好的粉條,只能賣給“老客”,轉手貼上別人的商標銷售,讓別人掙錢。“當時不少人干脆放棄粉條加工,改賣馬鈴薯、淀粉等原料。”

      近年來,該旗大力開展農產品牌建設,目前,各種農產品品牌達到70個。同時,政府還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幫助企業貸款融資,用于改善生產技術、注冊商標和添置生產設備等。

      在注重品牌意識建設的同時,該鄉還強力推進商標認證,先后注冊了“老紀家”手工粉條粉絲、“老賺牌”白瓜子等商標。幾年來,該“老紀家”手拍粉,不僅享譽周邊地區和東北三省,部分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市場銷售的持續走紅,讓“老紀家”粉條供不應求。為擴大生產規模,讓更多的企業抱團發展。目前,該企業已投資220萬元,吸納股東8家,引入兆德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建設和平村馬鈴薯加工園區,年加工馬鈴薯可達8000噸,基地引進國內最先進的制粉設備,將進一步為“老紀家”粉條生產的質量和產量及“粉條”做大做強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