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化:內蒙古農牧業發展風向標


    時間:2014-01-29





      新年伊始,中央一號文件下發。文件提出,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內蒙古如何在全面深化農村牧區改革中推進農牧業發展呢?研讀2014年的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內蒙古的農牧業發展思路與中央一號文件不謀而合:要提高農牧業發展質量效益,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

      為此,全區農村牧區工作會議指出,新的歷史時期,我區“三農三牧”作為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絲毫不能動搖,強農強牧的政策和工作力度絲毫不能減弱。

      無疑,現代化,已經成為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的風向標。

      而依靠改革創新激發農牧業和農牧區發展活力,解決地怎么種、產品安全如何保證、農牧民如何增收、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如何推進等問題,正是我區推進現代農牧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促進增產增效確保糧食安全

      2013年,我區農牧業碩果壓枝:糧食產量實現“十連豐”,總產量達到554.6億斤,增產48.9億斤,增量增幅均居全國第一。

      與2003年的272億斤相比,糧食產量翻了一番。

      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認為,經過連續多年的豐收之后,我區糧食增產的各種支撐要素的弦已經繃得很緊,產量出現滑坡拐點的幾率在積累、風險在上升。

      高基數、高水平之基礎上,內蒙古如何延續農業發展好勢頭、推進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呢?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要想把地種好,保證糧食安全,必須立足我區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的實際,抓好土地、用水、科技等問題,尤其要轉變方式、聚集規模和強化科技支撐能力。”自治區農牧業廳廳長郭健告訴記者。

      轉變方式,就是要調整優化種養結構,樹立“大食物”的理念,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郭健認為,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發揮我區農牧互補的優勢,并需要做好兩件事,第一要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積極推廣種養結合的模式,為養而種;其二則要優化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避災型農業,通過優化品種結構,強化節本增效,打造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的種植業。

      聚集規模,就是要繼續推進高產創建工程,帶動糧食大面積穩產增產。

      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廳長賈躍峰說,2008年,我區開始在12個盟市組織實施高產創建活動,目前落實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415個,示范面積達到506.5萬畝,2013年帶動全區糧食增產18億斤,極大地挖掘出了增產潛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效,對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科學種糧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14年,我區的目標是,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作物覆蓋率達到74%以上。

      強化科技支撐,就是要在穩定農作物總播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的前提下,提高單產,穩定總產,把更多的科技成果運用到生產實踐中,體現到增產增效上。

      目前我區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依靠科技增產增收的潛力很大,農牧業廳種植業處處長王貴平坦言,以穩糧增效和節水增糧為目標,今年的重點是要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大范圍推廣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先進適用技術,解決好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

      “加快良種研發,推進科技創新,提高農牧業機械化水平,才能真正促進科技與農牧業實現深度融合。”郭健說。

      盯住源頭監管突出品牌效益

      “抓糧食安全是基礎,抓農畜產品安全則是關鍵。”剛剛結束的自治區兩會上,巴特爾主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畜產品質量不僅關系到百姓的健康和社會的穩定,也直接影響著農牧業發展。

      郭健認為,在我區糧食產量實現“十連豐”、畜牧業生產實現“九連穩”的新形勢下,解決好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比解決數量問題更重要、更迫切,質量安全如果出現問題,數量再多也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全面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建設我區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和發展現代農牧業,必須堅持“向質量要發展”,切實重視和加強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這一基礎性工作。

      高標準、高要求下,如何確保農畜產品質量安全?

      巴特爾主席在全區農村牧區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抓源頭,樹品牌,嚴監管。

      記者了解到,如今我區蔬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監測合格率持續保持在95%以上,為內蒙古農牧業和農牧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食品安全源頭在農畜產品,只有農畜產品質量有保證了,才能保證后面環節的安全。”自治區農牧業廳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王堅說。

      在專家看來,源頭治理就是要治地治水,控肥控藥,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和生產過程安全關,防止食品安全和農畜產品質量在一線失守。通過鼓勵引導農畜產品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畜產品認證和地理標志農畜產品登記保護工作,不斷提高農畜產品質量,增加農畜產品的名牌數量和品牌效益。

      “以肉羊為例,我們要用幾年的時間,打造5個全國知名肉羊品牌,通過品牌來帶動產業發展,確保產品安全。”自治區農牧業廳產業化處處長王補在認為,保安全要在抓好源頭的同時樹起品牌,鼓勵企業培育知名品牌,用品牌來增強人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

      “今年,我們還要嚴抓監管。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首先要在‘產’的環節上把好關,其次要在‘管’的環節上把好關。要突出抓好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做到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監管全覆蓋。”王堅語氣堅定地告訴記者。

      抓好產業培育確保持續增收

      “一定要看到,沒有農牧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就沒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沒有農牧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自治區的全面小康。”全區農村牧區工作會議上,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對我區農牧業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與我區農牧業發展現狀有極大關系。目前,全區尚有22%的農牧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有157萬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牧區。

      就農牧業發展整體現狀,內蒙古高層做出總結:農牧業基礎比較薄弱,農牧民生活水平總體較低,農牧區相對落后。

      投入成本高,種養有風險的前提下,在發展現代農牧業過程中,內蒙古該如何持續提升農牧民收入?

      帶動農牧民增收,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突破方向。

      縣域經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牧區,是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依托。

      郭健認為,抓農牧民增收,必須切實抓好產業培育,鞏固發展以種養為基礎的傳統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特色支柱產業,夯實農牧民增收的產業基礎。

      他說,今年,我區要以乳、肉、絨等七大主導產業為重點,打造一批精深加工能力強、規模集約度高、輻射帶動面廣的農牧業產業化示范園區,重點扶持肉羊產業園區建設,以產業發展帶動農牧民增收。

      “要完善企業和農牧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牧民和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說到農牧民增收,王補在見解獨到。他認為,要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基地+農牧戶”等多種形式,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形式,將加工銷售環節的部分收益讓利于農牧戶。

      幫助農牧民增收,深入推進扶貧攻堅是重要途徑。

      扶貧攻堅,核心是增收攻堅。自治區扶貧辦負責人表示,幫助貧困農牧民盡快脫貧致富,今年要實行精準扶貧,全面啟動“三到村、三到戶”工作,切實鞏固扶貧效果,防止該扶的沒扶,不該扶的扶了。

      談到拓寬渠道促進農牧民增收這一問題時,郭健說,當前影響我區農牧民增收的因素很多,持續增收的難度上升。

      于光軍分析,提高農牧民增收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一定要依托農牧業生產,通過調整農牧業結構、密切產加銷聯系、深挖經營增收潛力,讓農牧民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過程中充分受益。

      自治區農牧業廳畜牧處處長白音介紹,我區有54個農區和半農半牧區旗縣,發展畜牧業能夠促進糧食轉化和秸稈利用,帶動收入增長和結構調整。

      他認為,發展現代畜牧業要抓好牛羊肉市場需求旺盛的有利時機,通過發展牧區生態家庭牧場和農區標準化規模養殖,著力提升質量效益,實現農牧民增收。

      完善服務體系增強發展后勁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我區農村牧區經濟社會也發生著深刻變化,工與農、城與鄉的關聯度越來越高。

      可從另一方面來看,現狀不免令人擔憂。目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顯著的差距是城鄉發展差距,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城鄉二元結構。

      很顯然,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內蒙古需要解決好“建”的問題和與此相關的“人”的問題。

      “建”的問題就是: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如何推進?

      按照我區的發展部署,未來3年,全區將實現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村村通電、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十個全覆蓋”。———這樣,公共服務建設的重點,選擇在農村牧區。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被正式提上日程。

      自治區黨委農牧辦負責人表示,現階段我區的城鄉差距,很大程度是公共服務的差距,而這“十個全覆蓋”,既是黨委政府對廣大農牧民做出的鄭重承諾,更是深入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重大任務。

      顯然,按照“十個全覆蓋”的部署,內蒙古將在新農村新牧區建設中邁出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步。

      “人”的問題,就是大力推進城鎮化,農牧民往哪兒去?

      有專家認為,城鎮化的本質是讓更多的農牧民真正變成市民,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建設新農村新牧區的目的,則是讓更多的農牧民在鄉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過上同樣文明幸福的生活。

      據了解,目前,全區有400多萬在城鎮生活6個月以上的農牧民務工人員,處于“半市民化”狀態,如何穩步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和農牧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于內蒙古而言已是迫在眉睫。

      思路匯聚成行動。專家認為,解決“建”的問題,我區需要做的是,抓好農村牧區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調整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在完善服務體系中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改善農村牧區面貌。

      解決“人”的問題,則是要化解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加強和創新農村牧區社會管理,通過優化城鎮布局,重點解決好農牧區人口轉移和村莊空心化、農牧民老齡化等一系列問題。

      全區農村牧區工作會議確定,今年自治區本級安排農牧林水專項資金76億元,比上年增加12億元,再次加大對“三農三牧”的支持。

      多了12億元的財力支撐,內蒙古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和農牧業現代化發展的后勁將持續增強。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