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項目只爭朝夕 促發展穩中求進


    時間:2014-01-28





    2013年,在遭遇“經濟嚴冬”的困難條件下,內蒙古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為中心,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綜合施策穩增長,全力以赴調結構,堅定不移促轉型,經濟發展呈現出穩中向好良好態勢,長遠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

      ———我區以重點項目建設促進經濟發展穩中向好述評

      “要在選準方向、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建設、城鄉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引進和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好基礎。”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在自治區黨委九屆五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

      出臺系列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形成抓項目、促發展的強大合力

      市場經濟條件下,環境是“氣候”,資金是“候鳥”,哪里環境好,哪里政策好,哪里開放程度高,資本和要素就往哪里跑。

      “保持投資穩定增長,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全年爭取新開工項目總規模達到1.7萬億元左右。”在2013年初的自治區“兩會”上,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的任務目標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5月4日,自治區黨委召開專題會議,全面研究部署重大項目建設工作,決定對重大項目建設實行月調度、季分析、半年總結、年終考核的工作推進機制。不久后,自治區與中央企業和地方重點企業合作座談會暨重大項目推介會召開,自治區及有關盟市分別與國電集團、中糧集團、中國鐵路總公司、華能集團、大唐集團等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簽約項目涵蓋有色金屬、能源、高新技術、化工、裝備制造、文化旅游等多個行業和領域,涉及項目36個,簽約金額達3763億元。

      與此同時,積極呼應國家戰略,主動爭取國家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增加投入。堅持推動戰略合作,吸引央企、區外企業和周邊省市來我區投資。去年新開工的4個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中,3個即為央企和區外企業投資。

      一年來,自治區“關于加強行政效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滿洲里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的若干意見”、“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產業發展規劃”、“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發展規劃”等一系列促進產業發展、優化投資環境的政策、規劃相繼出臺;不斷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大力簡政放權,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03項,清理規范各類收費項目116項,減少企業負擔近40億元;加快國有資本重組與調整,組建自治區地質礦業、能源建設、交通投資3大集團,研究出臺電力市場建設方案,啟動郵電通信及鐵路運輸業營改增試點,加大資源稅改革力度……

      一道道阻礙投資的體制性障礙被破除,投資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形成抓項目、促發展的強大合力,更多的大項目、好項目不斷落地。

      為確保在建項目如期建成、早日達效,擬建項目盡快開工、早日建成,自治區還從機制上加大項目推進工作力度,實行“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套人馬、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對重點在建工業項目的月通報、季督查、半年協調和年底考核制度。同時,在項目服務上,大力營造親商愛商富商的濃厚氛圍,創造有利于各類投資者發展創業的良好環境,確保項目快落地、快開工、快建設、快投產、快見效。

      重視項目、抓好項目、干成項目成為各級各地的行動自覺

      多年來,投資對自治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在70%以上。因而,對于總量偏小、欠發達的內蒙古來說,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既是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學發展、強區富民,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在對各自的發展定位、發展路徑、發展優勢進行深入思考、統籌規劃的基礎上,全區各地結合當地的產業發展和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緊緊牽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積極尋求招商引資、項目落地的突破口,把規劃變成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落在地上的具體項目。重視項目、抓好項目、干成項目,成為各級各地的行動自覺。

      對于一直以重化工業為主的資源型城市烏海而言,在推進項目建設中實現轉型升級,顯得尤為緊迫。

      經過大力度淘汰落后產能、煤田火區滅火等一系列的陣痛,烏海市經濟實現了改天換地的蛻變,形成煤———焦———煤焦油———煤化工產品、煤———電———電石———電石化產品、煤———電———特色冶金產品3條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產業鏈條。沿著這條路徑向高端挺進,烏海順理成章地成為在建的國家重要煤焦化和氯堿化工生產基地。

      赤峰市搶抓機遇,精心謀劃,爭取投資1377億元建設32個重點項目,成為全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引擎。

      滿洲里市圍繞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這一目標,把重點項目建設作為推動試驗區建設的有效載體,總投資超過500億元的157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創歷史之最。

      通遼市構筑“南鋼北鋁”兩大增長極和15個特色工業園區,以培育壯大煤電鋁、玉米生物技術、農畜產品加工、生物制藥、新能源等十大支柱產業為基礎,精心篩選出23個重點項目并逐一制定了建設規劃。

      阿拉善盟以重點園區建設為抓手,確定實施投資額億元以上工業重點建設項目27項,涉及鹽硝化工、煤化工、冶金、建材、裝備制造、能源6大領域,總投資1047億元。

      工業基礎薄弱的興安盟,以投資拉動、項目帶動為引擎,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推動一批項目落地開工。實施的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年內竣工68項,當年完成投資280億元。

      不久前晉升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呼倫貝爾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利用自身優勢,積極規劃項目,逐步匯聚了煤電化、冶金加工、生物制藥、裝備制造、農畜產品深加工、高新技術、新型建材等產業,正在向工業產值超千億、財稅收入過百億目標挺進。

      一批在建、續建重點項目也開足馬力加快建設———

      國家和自治區重點水利建設項目———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進入二期導流、拆除上下游圍堰、封堵導流明渠、蓄水發電的施工關鍵期,截至2013年11月,泄洪閘已經全部投入使用,電站上游面基本裝修完畢,保證電站正常蓄水的土石壩及相關工程修筑完成并驗收合格。

      中國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調整進度加快生產,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將3281噸京五標準汽油發往北京。油品抵京后,經過檢驗完全符合標準。至此,該公司油品首次走向首都市場,向清潔能源生產輸出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而在此之前,該公司120萬噸/年汽油質量升級項目配套建設的3套裝置全面投產,并生產出了合格的國四標準汽油……

      在內蒙古大地,以“8337”發展思路為遵循的項目建設,千帆競發,有序推進,一個個項目開始“流金淌銀”。

      攀“高”結“貴”,追“清”求“凈”,搶“新”爭“先”,重點項目建設捷報頻傳

      在2013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成績單上,有這樣幾個令人振奮的數字:30條高等級出區通道全部打通,境內高速公路里程達到4080公里,建成一級公路5578公里,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1萬公里,高速公路和鐵路運營總里程躍居全國之首。

      與此同時,我們還創造了自治區交通建設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條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改造完成;第一條新建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順利通車;18座跨京包鐵路分離立交成功實現轉體施工;平地泉立交互通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樞紐互通;G18榮烏高速準格爾黃河特大橋被譽為“內蒙古第一斜拉橋”……遼闊北疆敞開開放的大門,廣袤草原不再遙遠,南聯北開、承東啟西的開放格局已經形成。

      回望我區高速公路的建設歷程,猶如與時間賽跑的時代列車,越跑越快———從1993年開始建設第一條高速公路到完成總里程1000公里,用了12年;再到總里程達到2000公里,又用了4年;再到總里程達到3000公里,又用了3年;而從2012年的3000公里到2013年突破4000公里,僅用了一年,這是我區謀巨制、繪宏圖,凝心聚力建設現代化大交通的第一份答卷。

      2013年,我區緊緊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五大基地”建設,全區新型煤化工、現代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基地建設規劃全面完成,一批高水平的產業項目相繼落地開工、加快建設。前11個月,風力發電量增長35%,規模以上化學工業增長33%,有色工業增長15%,裝備制造業增長10.6%,農畜產品加工業增長12%,旅游業總收入增長22.4%,云計算、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全面提速。

      各地深入實施“只爭朝夕抓項目、狠抓投資穩增長”經濟決策,重點項目建設捷報頻傳———

      攀“高”結“貴”。一批批項目高起點布局、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

      包頭稀土高新區,到處呈現出勃勃生機,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海創大廈”爭分奪秒建設,備受關注的稀土產品交易中心加緊施工完善,與北京中關村戰略聯盟的新一輪合作也已經全面啟動。

      占地約4800畝、計劃總投資200億元、從誕生之日起就以“高端”姿態為人矚目的中國兵器包頭高端裝備園,正漸現雛形。

      追“清”求“凈”。一批批項目宛若芙蓉出水,光鮮亮麗———

      當PM2.5污染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十面“霾”伏的困境再一次警示人們,清潔能源的生產和使用不能光是嘴上說說、紙上畫畫,而是已經迫在眉睫,需要行動。當北京市首次把支持赤峰大唐煤制氣項目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時,作為北京第二大氣源的赤峰13億立方米對京供氣項目的意義不言自明,它必將成為首都清潔能源改造的重要支點。

      總投資800多億元的鄂爾多斯煤制天然氣工業園暨12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項目,2013年7月24日在準格爾旗大路新區開工奠基。這是我區繼通遼煤電鋁產業園、中天合創煤制甲醇制烯烴、中電投錫盟80萬噸電解鋁及深加工項目等重點工程開工建設之后,在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建設上的又一標志性項目。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優化華北地區的能源供應結構,改善北京等城市和地區的空氣環境質量,將為自治區更好地服務于全國發展大局做出新貢獻。

      搶“新”爭“先”。一批批項目跟蹤經濟新趨勢,關注產業新動向,盯住科研新成果,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進軍新領域,形成新產業———

      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全區建成云計算服務器16.5萬臺,被工信部確定為全國首批省級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公共平臺建設和應用試點之一。

      隨著赤峰紅山經濟開發區被確定為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之一,循環化改造項目不斷推進,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品的種類及規模也在不斷增加……

      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2013年,我區建立了重大項目專項推進機制,列入全區重大項目實施計劃的623個項目實際完成投資4647.2億元。項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天合創360萬噸甲醇等13個重點項目獲得國家核準,200億立方米煤制氣、伊泰200萬噸煤制油等14個重點項目拿到路條,投資總規模達2700億元。

      剛剛閉幕的2014年全區“兩會”明確提出,要圍繞突破瓶頸制約、調整產業結構和加強民生建設抓投資,加強交通運輸體系、能源外送通道、水利樞紐工程和信息網絡建設,大力推進“五大基地”重點規劃項目,有效增加農牧業、基本公共服務、生態建設等領域投資。

      面向未來,自治區在重點項目建設方面的決策更加科學,任務目標更加明晰,政策保障更加有力。

      在科學發展、強區富民的征程上,內蒙古將鞍轡不解,馬不停蹄!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