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位于通遼市科左后旗查金臺牧場的萬畝青貯玉米種植基地喜迎豐收,大型農機在田地里來回穿梭,伴隨著陣陣轟鳴聲,比人還高的全株青貯玉米瞬間連稈帶穗被粉碎為1厘米左右的飼料。
查金臺牧場黨委書記邢利介紹:“這片青貯地以前是鹽堿低產田,今年年初,通過通遼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基地實施了高效節水工程,并在播種和農作物成長階段嚴格控水、控肥、控膜、控藥,成為了集高效節水、技術推廣、品種展示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近年來,科左后旗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推廣現代節水灌溉技術,積極推進“引草入田、草當糧種”工作,種植青貯面積達到了170萬畝,每年收儲飼草料100億斤以上,農業效益實現大幅提升。這也是通遼市發展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實現增產增收節水的一個縮影。
通遼市位于黃金玉米帶,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素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同時,通遼也是全國110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地區,農業用水量占全市用水總量的85%以上,絕大部分依賴地下水。面對水糧矛盾突出的嚴峻現實,通遼市規劃實施了以農業高效節水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推進農牧業向現代化、綠色化可持續發展。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通遼市推行“一增四改”種植模式,即增加種植密度,改種耐密型高產品種、改粗放施肥為配方施肥、改人工種植為機械化作業、改勻壟種植為大小壟種植。全面推行以精量播種、測墑灌溉、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秸稈還田、深翻深松、全程機械化為核心的標準化生產。全面推行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田間管理、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收獲、統一秸稈還田和統一機耕的管理模式。通過整合集成、配套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有效提高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和水平,高效節水的同時,糧食生產能力大幅提高。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投資60.3億元,其中項目資金48.4億元、整合資金11.9億元,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570萬畝,建設了科左中旗100萬畝、開魯縣50萬畝、科爾沁區20萬畝集中連片示范區,實現年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0億斤以上、年節約農業灌溉用水6億立方米以上,有效緩解了地下水下降趨勢。
同時,以農業高效節水工程為契機,結合土地規模化流轉,推進項目區內青貯玉米、紅干椒、圓蔥等經濟作物種植達到106萬畝,改變了過去玉米“一糧獨大”的現狀,促進了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推進了農業深度轉型。(見習記者薛一群)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