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錫林郭勒傾力打造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時間:2014-01-22





      被譽為世界五大草原之一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像一塊巨大而美麗的翡翠一樣鑲嵌在祖國正北方,歷來是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牲畜頭數的增長,錫林郭勒草原退化沙化程度日趨加劇。尤其是1999年到2001年連續三年的干旱,使幾十年積累的生態危機集中爆發,沙塵暴頻繁發生。

    200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視察渾善達克沙地時,作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生態屏障勢在必建”的指示,緊急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草原人民踏上了漫漫治沙路。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間走到2013年,許多令人驚嘆的綠色奇跡正在這里發生:綠色屏障已經緊緊鎖定曾經風沙肆虐的“黃龍”,渾善達克沙地植被狀況明顯好轉,初步形成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和北緣相對穩定的生態防護體系;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生態系統活力有所提高,草地生產能力實現恢復性增長;荒漠半荒漠草原持續惡化趨勢整體上得到初步遏制,整個地區草原生態明顯好轉,呈現出“生態恢復、生產發展、牧民增收”的良好態勢。

      伴隨著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的深入破題、全面落實,“像抓經濟發展一樣抓生態建設”、“像輸電輸氣一樣輸出清新空氣”,已經成為我盟各級各地、各行各業、各族群眾的行動自覺。

      生態文明從理念走向實踐創新

      世紀之交的三年大旱之后,錫盟人經過深刻的災后反思,清醒地認識到了問題的癥結,除了氣候的原因之外,過度放牧是造成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數據最具有說服力:1949年,我盟的牲畜總頭數為166.98萬頭只,到1999年,這個數字就猛增到1823萬,每頭只牲畜平均占有的草場,從170畝左右減少到14.6畝,對草原的掠奪式經營日益嚴重,錫林郭勒草原已經不堪重負了。

      保護好錫林郭勒草原,利在當代,功在千秋!2001年起,我盟實施“圍封轉移”戰略,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基礎上,實行草牧場禁牧、休牧、輪牧“三牧”制度,對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已經失去基本生存條件的地區實施生態移民,對遷出區草場進行圍封禁牧;對植被有一定再生能力的地區實行春季休牧或劃區輪牧。隨后在實施過程中逐步補充完善為“一轉雙贏”、“兩轉雙贏”,引導牧民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推動畜牧業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廣大牧民在艱難的抉擇之后毅然走上了轉型之路。

      禁牧意味著一部分人畜要退出草牧場。為了碧水藍天永駐錫林郭勒,部分牧民含淚離開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家鄉。據統計,2003年以來,全盟常年性轉移農牧民16.7萬人,其中牧民4萬人,牲畜頭數由1999年的1823萬頭只壓減到2013年的1280萬頭只,草原得以休養生息。

      那仁朝克圖家是東烏旗滿都寶力格鎮阿爾山寶力格嘎查牧業大戶,過去,他家和在草原上祖祖輩輩生活的絕大多數牧民一樣,過著自由放牧、靠天養畜的日子。然而這一傳統放牧習慣因草場連年退化被他摒棄,取而代之的是劃區輪牧,他將1.1萬畝草場用網圍欄分成了若干個小區進行輪牧。通過幾年的休牧和劃區輪牧,那仁朝克圖家沙化退化的草場得到了明顯的恢復。“劃區輪牧是一舉兩得的措施:一是能夠保護草場,二是牲畜抓膘快。劃區輪牧后,我家草場植被恢復明顯,牧草高度和密度均增加,牲畜也比以前肥壯了,每只羔羊平均比去年多賣了100多元。”那仁朝克圖一邊介紹他的新放牧方式,一邊給記者看他簽訂的《草畜平衡責任書》,其中清楚地記載著他家的草場面積和現有牲畜數量以及草原監理部門測算出的最高載畜量。

      像那仁朝克圖一樣,草原牧民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傳統生產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草畜平衡、春季休牧、劃區輪牧、接冬羔、育肥出欄等新的生產經營方式逐步被接受和推行,生態保護由政府推動變為牧民自覺行動。每年有2億多畝草牧場進入“春季假期”,基本覆蓋了全盟可利用草場;接冬羔、舍飼育肥和早出欄多出欄已成為常態生產經營方式,既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又增加了農牧民收入。2013年,全盟接活冬羔早春羔439萬頭只,出欄牲畜達到709萬頭只,其中育肥出欄87萬頭只。

      在保護草原生態方面,錫盟人還擁有自己的“專利”:在全國率先推出草畜平衡制度,建立了盟、旗、蘇木鎮三級草原監理專業隊伍與嘎查級群眾管護組織相結合的草原監理管護體系。

      生態工程構筑綠色長城

      2013年,烏拉蓋水系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在東烏旗寶格達山上繼續開展,全年完成8萬畝造林任務。該項工程規劃利用五年時間在宜林地完成人工造林30萬畝,再造一個秀美的寶格達山。

      烏拉蓋水系水源涵養林建設連同灤河水系、呼日查干淖爾水系、錫林河水系治理構成我盟的四大水系濕地治理工程。鑒于因干旱、沙化等原因,四大水系濕地面積逐年減少,分布的河流出現斷流的現狀,我盟決定,2012年起在5年內將投資40多億元,對四個重要水系進行綜合治理,擴大濕地面積,恢復原始生態系統。僅2013年,四大流域完成治理面積40萬畝,水系、濕地植被恢復明顯。與此同時,城鎮、通道、廠礦園區、村屯等重點區域造林綠化工程全面啟動,完成林業生態建設面積達到215萬畝。

      四大水系濕地治理工程是我盟實施的眾多生態工程中的一個。十幾年來,我盟始終堅持工程措施與自然修復相結合,按照集中連片、突出重點、綜合治理的原則,高質量組織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水域和濕地保護、宜居城鎮與和諧礦區建設等各項生態工程,不斷加大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2000年以來,全盟累計投入生態資金56.2億元,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3234萬畝。渾善達克沙地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治理,通過飛播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累計實施林業生態建設928萬畝,流動半流動沙地面積減少680萬畝,沙地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1年,國家啟動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為錫林郭勒草原送來政策“及時雨”,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進入黃金機遇期。作為內蒙古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政策實施大戶,我盟補獎機制項目總規模達2.7億畝,其中階段性禁牧項目6133萬畝、草畜平衡項目2.1億畝,基本覆蓋了全盟可利用草場,有力地促進我盟草原生態的持續好轉。落實補獎資金8.6億元,涉及牧戶7.5萬戶、23萬多人。

      我盟在落實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機制的過程中,根據禁牧區不同年齡段人群需求,制定養老、助學、創業、就業4項配套扶持措施,擴大補獎機制集成效應,取得良好成效。盟、旗兩級財政每年投入1.5億元左右,有近4萬人享受補貼。

      通過多措并舉,全盟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盟森林覆蓋率由1.24%提高到7.13%,草場植被蓋度、牧草高度和畝均產草量基本實現了翻倍增長。同時,生態城鎮建設扎實推進。2000年以來新增城鎮生態防護林26萬畝,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不足11%提高到16.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9.8平方米,增長175%。

      新型工業化讓美麗與發展共贏

      踏上神華北電勝利一號露天礦的排土場,一眼望去滿目蔥蘢,讓人難以相信這里曾是荒坡禿頂的煤礦。林草間一個個黑色的淋噴頭,正在給陽坡面的植物進行噴淋澆灌。“微噴的高度離地面比較低,能使水呈現霧狀。它最大的特點是節水,還有就是在坡面上不容易形成大的壓力從而形成徑流。”該企業物業供應公司經理谷寶青介紹道。

      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我盟各地和工礦企業的共識。

      要發展必須保護生態,保護生態的核心更在于推動發展。“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加快推進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轉型。”痛定思痛的錫林郭勒,在優勢與“軟肋”之間找到了“切入點”。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始終把環境保護擺在工業發展首位,絕不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的發展,這是我盟歷屆黨政班子向社會作出的鄭重承諾。

      發展要快,但絕不饑不擇食。本著高起點上項目的原則,我盟圍繞“清潔能源”搞資源轉化,煤轉電、煤變油、煤制氣,堅持“煤電一體化”,實現“煤從空中走”。在發展工業上,我盟充分發揮后發優勢,走技術跨越的路子,自高門檻、嚴格核查、吸收戰略性投資,招納整裝項目,爭取一步到位,直接跨越到較高產業層次。遵循這種原則,我盟的工業化走上了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強環保措施的發展路子。引進工業項目,一直堅持“高門檻”,守住“生態底線”: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地培育引進工業項目,絕不承接落后產業轉移,不符合環保要求的絕不準入;不把“有序開發”變成“有水快流”、“點上開發”搞成“遍地開花”;最大限度地縮小開發區域,走項目園區化、產業集約集聚發展的路子。

      即使擁有采礦權,工礦企業仍需要完成多項“規定動作”:修建瀝青或水泥專用運輸公路,排土場必須覆壓遮蓋,作業區必須灑水抑塵和復墾綠化,運輸車輛必須苫蓋封閉,在缺水地區嚴禁發展耗水工業,等等,許多達不到要求的投資項目被拒之門外。2011年以來,我盟先后開展了礦山開發秩序治理整頓、和諧礦區建設試點工作,全盟礦山企業累計投入資金9億元實施了運輸專用線建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工程,礦區環境保護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十余年來,沿著科學發展觀的指引,我盟在以生態環境保護為“紅線”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越走越堅定,走出了一條以人為本、環境友好、集約高效、開放包容、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崛起之路。

      保護好錫林郭勒草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重任。我盟將始終堅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按照“科學規劃、保護優先、加快建設、永續利用”的要求,加快推進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和工業發展方式“兩個轉變”,認真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水域和濕地保護、宜居城鎮與和諧礦區建設“四項工程”,完善落實基本草原保護、草畜平衡、草場流轉、集體林權、水資源管理、礦業開發管理、農村牧區人口管理、資金保障“八項制度”。

      草原各族人民對綠色的追求從不止步,錫林郭勒有更大的綠色夢想:到“十二五”末,全盟草原植被覆蓋度穩定在5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10%以上。屆時,一個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新鮮、草原更美麗、人民更幸福的錫林郭勒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來源: 錫林郭勒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