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蒿主要生長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區,西部地區干旱,沙蒿草場面積較大。由于沙蒿青綠時氣味重又苦,家畜基本不吃,大大降低了它的適口性和利用性。”鄂托克前旗草原監理局副局長王伊拉圖介紹。
他告訴記者,受當地條件制約,中西部草原地區畜草矛盾十分突出,牲畜冬春缺草是影響提高草原畜牧業產品產值的一個重要問題,牧民增收最大的難題就是飼草料針對沙蒿資源豐富但未得到利用的現狀,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的專家們通過推廣沙蒿與玉米混和青貯利用技術,輕松地為牧民解決了沙蒿的利用問題。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趙和平研究員介紹,沙蒿與玉米混合青貯利用技術科技成果,為促進荒漠草原畜牧業的穩定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已經通過了自治區科技廳的成果鑒定。
如今,沙蒿的高效利用既增加了當地畜牧業生產所需飼草料來源,又降低了生產資料的投入,有效解決飼草料不足的問題,牧民的收入也提高了。
昂素嘎查牧民高業森高興地說,專家們給研究出的這項技術,是以沙蒿替代部分玉米,減少了玉米種植面積。他還給大家算了一筆賬:沙蒿草地干草產量一般為每畝150公斤左右,飼料玉米秸稈產量為每畝1500公斤,以當地玉米的種植成本為440元/畝計算,利用100畝沙蒿草場調制沙蒿與玉米混貯飼料,可節約飼料玉米種植成本4400元,他家的3000畝沙蒿草場全部利用起來,能為他節約飼料玉米種植成本超過13萬元。
據了解,沙蒿與玉米混貯技術操作簡便,可行性強,且經濟效益顯著,目前鄂托克前旗利用沙蒿草場面積已超過2萬畝。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烏審旗圖克鎮及巴彥淖爾市的烏拉特中旗也有大面積推廣。
趙和平說,沙蒿混合青貯利用技術,需要適度刈割沙蒿,可以刺激其分蘗、生長,從而增加草地草群蓋度,減少地面裸露,起到草地植被恢復的作用。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