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毛之地變身高產良田 內蒙古區域鹽堿地治理破題在望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0-27





      “每畝甜菜產量高達5噸,每畝收入1300余元。”當農業專家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中旗圖布信蘇木(蘇木相當于鄉鎮)鹽堿地改良項目區公布甜菜測產結果時,現場一片沸騰。


      一直以來,耕地鹽堿化成為影響當地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數據顯示,內蒙古現有鹽堿化耕地1585.3萬畝,占全區總耕地面積的11.4%。


      2020年,內蒙古將鹽堿化耕地改良作為重要工作進行部署推進,在包括科左中旗在內的多個旗縣區開展了鹽堿化耕地改良試點工作。


      科左中旗位于西遼河沖積平原核心地區,當地主要以蘇打鹽堿土為主,PH值高、土壤肥力低,作物保苗難、產量低。


      圖布信蘇木人大主席孔祥文認為,增糧的關鍵是有能生長糧食的土地,但當地鹽堿地屬于中度鹽堿荒地,以堿化栗黃土、鹽化草甸土為主。“‘鹽堿地不長莊稼’是當地農民世代相傳的古訓,老百姓都不在上面種植農作物,甚至認為改造鹽堿荒地是異想天開的‘白日夢’。”孔祥文說。


      2020年,被內蒙古確定為中度鹽堿化耕地改良試點示范區后,科左中旗當地農業部門采取委托企業聯合科研院所聘請農業、水利專家組成攻關團隊,建設2萬畝中度鹽堿化耕地改良試點示范區。


      “我們設立了2個綜合改良技術大田示范區共13300畝,覆蓋農戶684戶239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2戶216人。”孔祥文說,項目區內種植甜菜、葵花、青貯飼料3種,其中甜菜屬于積鹽作物,具有較高的抗鹽性能。


      “以前這地農民種啥啥不收,甚至連草都不長。這幾年也用了一些鹽堿地改良辦法,但效果不明顯。今年經過改良種植甜菜,沒想到產量這么高。”圖布信蘇木后召斯冷嘎查黨支部書記馬占富說。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區形成了“農戶+合作社+企業”的運行模式,項目建設實現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合作社經營期間解決圖布信蘇木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62人,人均增收7000余元。


      “甜菜畝產5噸左右,每畝收入1300余元,預計總收入高達1000余萬元。”孔祥文說,項目建設實現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促進了項目各項改良措施及科研任務的開展,達到了集土壤改良、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生態修復為一體的多元化目標。


      據悉,2020年內蒙古安排專項資金2.48億元,對12.2萬畝鹽堿化耕地進行改良試點,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鹽堿地改良模式。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