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艱辛努力,2013年,全區80個旗縣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區平均水平,我區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
2013年,在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的行動中,著力壯大縣域經濟成為全區各旗縣市發展的重頭戲。
重頭戲之一:提升高產、優質、高效的農作物比重,實施奶牛、肉牛和肉羊高產創建工程。
重頭戲之二: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縣域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
重頭戲之三:推動縣城商貿企業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推進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經營。
重頭戲之四:著力壯大縣域龍頭企業,積極培育縣域市場主體,鼓勵縣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重頭戲之五: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縣城集聚,增強縣城承載產業、帶動就業的能力。
重頭戲之六: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與救助制度,深入實施縣域重大民生工程。
重頭戲之七:大力發展縣域綠色產業、循環產業和低碳產業,繼續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
按照我區的發展規劃,經過5年的努力,使全區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發展質量明顯提高,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加,城鄉面貌明顯改變,基本實現縣縣全面小康。業內人士分析,當前,我區在發展縣域經濟中已經拉開“先聲奪人競風流”的序幕。
新聞回放
2D12年12月28日至3D日,自治區黨委九屆五次全委會議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刻認識縣域經濟的重要地位,立足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依托資源優勢壯大優勢產業。
2D13年1月15日至16日,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在包頭市調研時強調,園區化是現代產業發展的方向,各類園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載體。
2D13年3月21日至22日,王君在巴彥淖爾市調研時強調,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重點做好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擴容提質、擴權強縣改革、生態環境治理等工作。
2D13年4月16日,自治區黨委常委擴大會議提出,要進—步加大抓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的力度,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2D13年4月24日下午,王君與部分全國勞模和自治區勞模座談時強調,要為大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縣域經濟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D13年5月中旬,我區出臺《內蒙古自治區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
2D13年5月27日,全區科技創新助推縣域經濟發展領導干部專題培訓班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開班,學員們通過實地考察,學習和借鑒廣東省科技創新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的先進理念和經驗。
2D13年6月2日,全區縣域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分認識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堅定的決心和有力的舉措,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
2D13年6月8日,內蒙古出臺《關于加強縣域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強調,各旗縣市、區要通過3至5年的努力,實現人才規模、素質、結構、布局和創新能力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2D13年6月19日,我區出臺《關于進—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確定了發展縣域經濟七個方面的25條指導意見。
2D13年7月19日召開的自治區黨委常委會議提出,要進—步加大縣域經濟、民營經濟的推進力度,認真落實支持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2D13年8月5日至6日,自治區第九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提出,要大力推進縣域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強化政策支持措施,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努力實現新突破、新跨越。
2D13年1D月18日召開的自治區黨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提出,要深入推進各領域的改革,突出抓好推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和工作措施的落實。
2D13年12月26日,在自治區黨委九屆十次全委會議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自治區黨委就內蒙古縣域經濟發展成效進行總結:全區8D個旗縣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區平均水平,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
縣域經濟:先聲奪人各具特色
精彩運筆:“造血功能”得到增強
1月3日,時節已至隆冬。
在這個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里,伊金霍洛旗阿鎮退休職工賈秀清的心里卻暖融融的。
“這種感覺是實實在在的,不是憑空想象的。”說到伊旗的變化,76歲高齡的賈秀清老人臉上,是難以掩飾的激動。
老人的激動,來自伊旗退休職工養老金標準的提高和居民生活補貼的增加。
“現在,我們老倆口每年能拿到1000多塊錢的高齡補貼,退休金今年也漲了。”賈秀清的老伴兒喬文秀告訴記者。
而這一系列變化,得益于伊旗經濟的快速發展。
2013年,在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中,伊旗通過發放各種補貼和大力扶持種養業發展增加居民收入,并向現代煤化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領域高調挺進,榮登“中國百強縣”榜單。
伊旗之發展變化,就是內蒙古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動縮影。
將這一縮影還原后,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份份振奮人心的成績單:
內蒙古80個旗縣市財政收入不斷增加,個別旗縣財政收入已達到“十五”之初的全區財政收入水平;
克什克騰旗等3個旗縣榮登“中國旅游百強縣”榜單;
準格爾旗等17個旗縣市入圍“中國西部百強縣”,旗縣入圍總量居西部第一;
達拉特旗等27個旗縣市入圍“中國最具投資力百強縣”,旗縣入圍總量居西部第一。
一年來,催生這種發展變化的,是內蒙古在發展縣域經濟中的精彩運筆:
提升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作物比重,繼續實施百萬頭奶牛、百萬頭肉牛和千萬只肉羊高產創建工程,為各旗縣發展現代農牧業“輸血”;
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縣域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為縣域形成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新型產業體系鳴鑼開道;
推動縣城商貿企業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推進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經營,為全區發展現代新興服務業翻開新的篇章;
著力壯大龍頭企業,積極培育縣域市場主體,推動縣域生產要素向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中,鼓勵縣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和優勢資源向縣城集聚,不斷增強縣城承載產業、帶動就業和積聚人口的能力,全力打造規模適度、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特色縣城;
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與救助制度,深入實施教育、醫療領域的重大縣域民生工程,讓發展成果惠及縣域居民;
大力發展縣域綠色產業、循環產業和低碳產業,繼續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全力推進生態扶貧,為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再添強大動力;
……
蓄之既智,其發必遠。
有識之士指出,一年來的精彩運筆,已經為內蒙古縣域經濟茁壯成長輸入了亟待補充的養分,增強了縣域“造血功能”。
凝心聚力:發展基礎得到鞏固
凝聚共識,是貫徹思路的前提。
在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的2013年,為了著力壯大縣域經濟,自治區領導要求全區各盟市旗縣形成四個方面的共識: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手段;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
為了凝聚共識,自治區領導發出動員令:“縣域興則全區興,縣域強則全區強,牢固樹立強區必先強縣的理念,推動我區縣域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曉俊認為,之所以提出“強區必先強縣”,與我區的人口布局、產業布局和收入結構等有著唇齒相依的關系:
人口布局———內蒙古目前72%的人口集中在縣域,至今全區尚有1000多萬人生活在農村牧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旗縣;
產業布局———內蒙古大部分自然資源分布在旗縣,主要產業園區集中在旗縣,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是實現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收入差距———從收入看,我區城鄉收入差距較大,旗縣是城鄉連接的紐帶,只有首先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蒙古城鄉發展不協調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公共服務———我區縣域民生欠帳較多,其根本原因是縣域經濟基礎仍顯薄弱,只有在著力壯大縣域經濟上做文章,才能通過財力的提升進一步發展縣域社會事業,提高縣域公共服務水平。
也正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2013年以來,內蒙古“著力壯大縣域經濟”的時代強音此起彼伏:
“利用當地資源、區位等優勢,利用特有條件發展特色產業,努力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縣域產業發展路子。”
“抓住國家加快推進城鎮化的有利時機,加快形成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協調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網結構,搞好旗縣農牧區電網、信息服務網絡的升級改造,盡快改善縣域經濟發展條件。”
“實現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強化沙漠沙地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調整優化生產力布局,在美麗與發展雙贏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年來,在“著力壯大縣域經濟”的行動中,利用優勢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大力推進縣域城鎮化進程、大力推進縣域城鄉一體化進程成為各旗縣發展的重頭戲,我區縣域經濟發展基礎也因此得以鞏固。
盤點一年來的發展成就,自治區做出如下總結:
全區80個旗縣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區平均水平,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
再接再厲:愿景昭示美好未來
有一種力量,叫做召喚力。
內蒙古社科院專家指出,自治區“著力壯大縣域經濟”的思路及相關政策的亮相,對2013年內蒙古縣域經濟乃至全區經濟的穩中求進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翻開2013年的經濟發展答卷,我們不難為上述認識找到答案:
糧食產量再破500億斤,以縣域經濟發展為推動力的全區糧食實現連續第十年豐產;
牧業年度全區牲畜存欄數突破1億頭只,以縣域發展為主的全區畜牧業生產實現連續第九年穩產;
縣域工業經濟增加值占到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70%左右,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縣域工業主導產業正在形成;
縣域范圍內的包裝、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等新興服務業發展提速,涌現出達拉特旗、和林格爾縣、伊金霍洛旗等一批城鎮化水平較高、服務功能較為完善的縣域經濟發展典型;
……
夢想召喚高遠的目標。
為了推進富民強區,內蒙古的發展目標是:到2017年,全區80個旗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
無疑,實現上述目標,內蒙古已進入倒計時。
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和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劃定的路線圖,在向“翻一番”目標奮進的歷程中,內蒙古進一步壯大縣域經濟的任務愈加清晰:
緊緊扭住縣域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四化”同步發展,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與農牧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緊緊圍繞市場主導、市場主體多元化這一發展理念,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縣域中小微企業和非公經濟大發展,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
緊緊圍繞美麗與發展雙贏,加大縣域生態建設與保護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努力建設美麗旗縣;
緊緊圍繞富民優先的發展目的,著力擴大縣域城鄉就業,持續增加居民收入,在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社會管理方式創新上出實招,讓發展成果惠及旗縣更多人民群眾。
任務呼喚行動,行動彰顯決心。
2013年5月,我區出臺《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全區縣域經濟發展再添強大推手;6月,我區召開縣域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縣縣實現小康”的愿景。
一馬當先蹄聲疾,先聲奪人競風流。
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專家指出,在著力壯大縣域經濟中,內蒙古敢為人先,短短一年多的發展,全區縣域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不少旗縣的特色產業陣容日益壯大,這種勢頭是內蒙古“縣縣實現小康”的最大資本。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放眼未來,自治區領導對內蒙古的縣域經濟發展寄予厚望:“通過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不斷開創我區縣域經濟發展新局面,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
一招鮮才能吃遍天
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在于突出特色——這是內蒙古立足實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結論。
盡管我區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了驕人成績,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
區內大部分旗縣傳統種養業比重較高,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較低,農牧業產業化進程緩慢、現代化工園區和產業集群較少是大部分旗縣面臨的發展困境。
全區經濟10強旗縣的財政總收入占到全區比重的1/4和1/3左右,有的旗縣財政收入早已超過百億元,而另有不少旗縣的財政收入只有1億多元,縣域發展不平衡是不爭的事實。
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市場主體發育不足是我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普遍短板。
目前,我區縣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不到江蘇省的1/6,不到浙江省的1/3,縣均GDP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而導致這一系列發展瓶頸的重要原因是縣域產業特色不突出,進而導致縣域產業競爭優勢不明顯。
從一定意義上講,縣域經濟就是特色經濟,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就是加快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為此,在全面貫徹落實“8337”發展思路中,就著力壯大縣域經濟,我區必須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路子。
從東南沿海省份和發達國家的經驗看,按照“8337”發展思路的要求,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必須做到三個“牢牢抓住”。
首先要牢牢抓住縣域重點企業這一龍頭,大力支持其做大做強,集聚相關中小微企業與之配套發展,帶動并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集群。
其次要牢牢抓住投資和項目建設這一關鍵,從建設“五大基地”、培育優勢特色產業的需要出發,規劃布局一批各具旗縣特色的產業升級項目,調整優化縣域產業結構。
其三要牢牢抓住產業園區這一重要載體,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項目、資金、土地向園區集中,把各類園區打造成我區縣域經濟增長極。
按照我區的發展規劃,經過3~5年的努力,全區多數旗縣至少打造一個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龍頭企業、一個產值超百億元的園區和一個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這一規劃藍圖能否變為現實,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