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良好的發展軟環境是海勃灣區一直堅持不懈努力追求的結果,全區上下形成共識:抓環境就是抓發展。按照這一理念,在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中,海勃灣區以推進電子監察工作為手段,努力構建大監察格局,創新政務服務形式,規范權力運行機制,強化權力制約監督,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為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
創造良好軟環境贏得發展優勢
海勃灣區是烏海市中心區,地處自治區西部,地域面積529平方公里,人口30萬,是一座典型的工業城市。如何轉變觀念,提高政務服務水平,提升發展的軟環境,擺在了海勃灣區領導面前。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群眾對于加大政務公開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自身對于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的內在要求也越來越強烈,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已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但現實的行政審批中經常出現審批超時、擅自設定許可事項、違反許可辦理等問題。為此,從2011年起,海勃灣區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監督監察理念與電子信息網絡技術有機結合,累計投人200萬元,推行了行政效能電子監察,變被動監察為全面、規范、科學的主動監察。
要充分發揮電子監察作用,必須以集中審批職能為前提。為此,海勃灣區開始了一場集中行政審批改革。但凡改革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多年來,習慣于手握審批權的委辦局一時間對于審批權要被集中公開行使不太適應。面對個別委辦局認識不到位,海勃灣區委、區政府發出鏗鏘有力的聲音:“不放權,就放下官帽。”就是這樣強勢推進,海勃灣區市民服務中心實現了“集中審批職能、集中審批事項、集中審批人員”的“三集中”審批服務格局,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一站式”服務。
為確保集中行政審批服務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海勃灣區紀委在區市民服務中心建立了完善的監督考核機制,對各駐廳部門審批辦和各專業服務大廳的運行情況、審批服務等事項的辦理情況、行政審批專用章的使用情況進行統計,通過“周報、月報”的形式報至各部門領導,及時糾正窗口工作人員的不規范行為。
2011年,海勃灣區行政效能電子監察系統開始試運行,海勃灣區紀委效能監察室2人進駐市民服務中心,對全區集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政務公開工作,進行適時督促監察,強勢推進。
海勃灣區委組織部將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工作納人區委、區政府對審批單位工作實績考核,并加大賦分權重。
與此同時,海勃灣區還專門在區黨委公開網、區紀律監察網和區政務網上開設了網上建議投訴平臺,網民可通過此平臺就黨務公開、信訪舉報、政務公開、政務服務工作隨時進行建議和投訴。區紀委指派兩名工作人員,全天候與網民互動,在第一時間將辦事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處理。這些網站集信息公開、政務查詢、效能投訴、群眾訴求、無紙化辦公平臺、行政審批查詢等功能于一身,截至2013年目前,網站訪問量突破150萬人次,累計發布公開信息20000多條,
逐潮流而動,順天應時者,事必功成。適時而進的海勃灣區電子監察系統已成為方便群眾、提高效能、促進廉潔的有效平臺。
四個創新改革了紀檢監察形式擴大了監督領域
海勃灣區運用電子監察手段,充分適應了現代社會高度信息化和快捷化的需求,創新了傳統紀檢監察的形式,擴大了紀檢監察領域范圍,成為紀檢監察的得力助手。它充分發揮了紀檢監督規范權力運行、提升行政效能、方便服務百姓的作用。經過兩年的成功運行,該區的電子監察系統比以往傳統監察實現了4個方面創新。
一是通過推行電子監察系統,倒逼行政審批改革加速。實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前,由于政務環境不優化,群眾為辦一個審批要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跑,即使在一個單位內部也要先報給科員、科長、辦公室主任、分管領導、一把手,層層過關。一個審批跑下來花上一年半載一點不新鮮,一提到跑審批人人頭暈。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分散審批,一個好項目難以快速落地,甚至一個小科長就可以“槍斃”一個大項目。
為充分發揮電子監察作用,海勃灣區委區政府堅決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全區31個具有行政審批職能的部門的118項行政非行政審批許可事項和23項行政服務事項都進駐市民服務中心辦事大廳。解決了申請人多頭跑、審批部門分別跑的問題。電子監察系統運行以來,共受理審批事項58584件,辦結58581件,提前辦結率達到99%。
目前,海勃灣區正啟動新一輪行政審批改革,決心將現有的118項審批事項減少到30項,力爭做到全區102個旗縣區最少。并努力做到“四個最”目標,即辦事環節最簡、申報材料最少、辦理時限最短、審批流程最優。
二是四級電子監察網絡,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借助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化水平高的優勢,海勃灣區在建成了市民服務、街道和社區三級電子監察系統的基礎上,又開通了烏海市到海勃灣區的網絡,目前,已基本建設了四級聯網的綜合性電子監察系統。全區已有39個基層社區接人了監察網絡系統,基本實現了全區基層社區全覆蓋。通過這一系統,各級部門,甚至最基層社區服務中心的辦事工作情況從紀委監督中心都一目了然。常常是群眾的舉報還沒有到,紀委監察部門已對看到的不規范辦事行為進行了電話督查,提前介人進行糾正。
通過運用電子監察,海勃灣區現在已建立了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工作考核機制,提升了紀檢監督效力。它有效地規范了網上審批行為,保障了審批服務工作的正常運行。為充分發揮電子監察作用,海勃灣區還編發了《政務服務中心工作情況通報》,定期向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及各窗口部門通報情況。區紀委在電子監察的基礎上,結合明察暗訪、專項檢查等方式,對工作作風、紀律執行、辦事效率等進行監督。
三是作為提升行政效能,推進政府績效管理的一項重要途徑。2012年7月,海勃灣區電子監察系統正式運行,通過充分發揮它的監督作用,提升行政效能,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區紀委監察局為各單位和窗口建立了效能檔案、效能監察預警工作機制。各人駐單位及每名窗口工作人員的每日到崗情況、服務質量、辦事效率、投訴調查報告、超時辦結等都記人效能檔案,作為考核評比的依據。區委還下發了《紀委監察局人駐政務服務中心實施方案》和《關于啟用行政效能電子監察系統的實施方案》,使電子監察系統建設逐步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管理軌道。截至目前,系統自動發現各類異常問題211起,自動產生預警1791次,黃牌67張,紅牌10張。
2012年,烏海市被自治區確定為全區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市。為推進政府績效管理,海勃灣區在電子監察的流程設計中專門開發了績效管理綜合信息平臺,將烏海市分配給海勃灣區的“重點工作目標”分解為“部門指標”和“重點項目”兩項,納人系統進行日常監督和考核。在平臺頁面上,全區重點任務分解后落實在哪些單位和哪個責任人,以及一項重點任務的推進時間表和進度都一目了然。以往在考核時,往往采取聽匯報和隨機抽查方式進行,不僅無法做到全覆蓋,而且如果對每項重點項目都進行核查,所需時間和人力大大增加,又會在一定程度干擾部門和單位的正常工作。通過這一平臺,有效地減輕了傳統重點任務督查所花費的時間和考核難度。
四是將電子監察與“12345”市民熱線結合,督促全區各單位和部門對群眾訴求及時解決。“12345”市民熱線原是海勃灣區一個便民舉措,群眾只要撥打這個熱線反映問題,相關部門就會進行解決處理。現在這個熱線被烏海市公安局統一納人便民服務平臺,成為覆蓋全市的一項便民服務,但烏海市公安局接熱線后涉及海勃灣區的民生訴求仍會交給區里具體解決辦理。對這一群眾訴求的重要平臺海勃灣區一直很重視,為充分發揮這一熱線的作用,海勃灣區將電子監察系統引人對群眾熱線電話的訴求解決。凡烏海市里轉來的事項,通過這一系統全程監督相關部門辦理,區信息辦也要經常對群眾訴求的辦理情況進行統計考核。通過這一舉措,有效地解決了群眾訴求常常被冷處理,又無處追責的難題。
五個成效體現電子監察的作用
海勃灣區的電子監察系統創新了紀檢監察形式,符合當前中紀委和自治區紀委關于監督方式、手段創新的要求,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手段保障。實施兩年來,深受上級部門認可和群眾的好評。群眾普遍反映,這兩年到區市民服務中心辦事,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明顯改善,辦事程序明顯減化,省去了很多麻煩,感覺便捷舒心。總結兩年來海勃灣區推行電子監察系統的情況來看,已取得了5個方面的明顯成效。
一是規范了行政行為。納人電子監察接受監督的各窗口部門通過該系統公開了審批項目、政策依據、申報材料、辦理程序、承諾時限和收費標準,實現了審批依法行政的要求,做到了公開和透明,最大限度減少了權力尋租現象,保障了群眾對行政審批工作的知情權、監督權。
實施電子監察后,海勃灣區的行政審批改革加速,實現了流程精簡和審批事項減少。經過三輪的清理工作,全區已取消審批事項43項,原有的165項流程統一壓縮為受理—審核—審批—辦結4個環節一個流程,7—30個工作日壓縮為7個工作日,7個工作日改成即辦件,累計減少審批環節200余個,壓縮審批時間628個工作日。同時,區屬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進行了全面清理,截至目前,已取消、停收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42項,全區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近一半,減收費用286萬元。
一位企業負責人說:“體制理順了,辦事公開了,服務集中前移了,各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思想觀念和服務態度也跟著轉變了,我們敢于‘挑剔’監督了。”
二是績效評估更加科學合理。通過電子監察,將審批事項辦理、重點任務落實以及群眾訴求解決情況等都納人《海勃灣區政府績效管理考核細則》,由區紀委監察局按季度統計匯總各單位辦理情況。同時,區紀委監察局還制定了《海勃灣區電子審批事項月匯總表》,每月將紅、黃牌信息向區委、政府及組織部通報,并將紅、黃牌情況存人本單位及個人行政效能檔案,為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提供了科學合理的依據。
區紀委監察局效能監察室通過電子監察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對全區審批事項辦理數量、辦理流程、服務態度、工作效率、到崗情況等進行實時監控。現階段已實現對37個單位、119個服務窗口、85項審批服務事項進行實時監控,截至今年11月底,已累計監控辦件58584件。
三是轉變了干部工作作風。系統通過網絡和視頻監控技術,對行政審批和服務過程實時監控、預警糾錯、績效評估,對不一次性告知、違規受理、違規收費、超時辦理等情況,系統會自動產生“紅黃牌”警告,并通過系統自動通知相關部門和責任人。同時,紀檢監察部門可以通過電子眼和錄音系統對各服務窗口工作人員的工作和服務規范情況進行實時監控。電子監察系統開通后,杜絕了“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工作作風明顯改善,辦理時間大大縮短,提前辦結率達到99.97%。
電子監察還有效解決了過去久治不愈的頑癥。一位負責企業跑審批的人員說,過去辦事不是拖你,就是卡你,要不就推你,現在要是哪個環節拖了卡了推了,電子流程一目了然,系統自動就警示了,辦事明顯順暢了。
四是解決了行政審批類投訴的調查取證難的問題。在區市民服務中心大廳及分大廳的119個辦事窗口設置了45個視頻監控點,對行政審批窗口實行全程實時視頻監控,有效解決了以往在調查處理行政審批類投訴中取證難的問題,實現了對行政審批的監督從軟性監督向剛性監督。通過電子監察改變了過去只能事后監督的現象,變成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監督,并且做到了從個案監督向全面監督轉變。
五是提升了紀檢監察作用,增強了紀檢干部的能力,擴大了視野。通過形式上的改革創新,讓紀檢監督適應了當前經濟社會改革需求。成為政府部門的改革創新的得力助手,促進了全面改革進程的加速。運用電子監察既實現了監督無盲點,又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還最大限度減少了對行政工作的干預和影響,特別是提升了對基層部門的監督力度,有效解決了以前對基層部門監督薄弱現象。如今,基層群眾如果投訴辦理不滿意或者遇工作人員推諉,都會說:“再不好好辦,就直接到紀檢部門舉報你。”紀檢監察干部也在新形勢下培養了創新思維,提升了監察能力,以更宏觀的視野掌控當前監督局面。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