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河套金色田野上機聲隆隆,大型玉米收割機、自動葫蘆采收機、自動向日葵采收機等農機具大顯身手,助力農民將各種農作物果實顆粒歸倉。
“我們家自有耕地57畝,2018年又轉包了100來畝。現在播種、打藥、收割、翻地這些農活兒大多用機器,省時省力還效率高,就算種160畝地也很輕松,收入還比過去增加了近3倍。”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新華鎮和平村三組村民莊小娃說。
莊小娃一家6口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有3個。2000年以前,他家種五六十畝地,每天起早貪黑地干,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多少錢。2000年以后,四輪車、精準點播機等動力機械逐步替代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成為農民種地的好幫手。今年,他家的160畝地主要種植了玉米、打籽葫蘆、葵花和蜜瓜,除蜜瓜采摘和葵花收割以外,基本都用機械,畝均純收入達到1200元以上。
“面朝黃土背朝天”,說的就是農民種地的艱辛。過去種地大多靠人力和畜力,農民從種到收、從春到秋忙個不停。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民種地越來越輕松,也有精力經營更多的土地。
莊小娃介紹說,他家現有新舊四輪車4臺、精準點播機1臺,還購置了一些用于鋪膜、打藥的小型農機具,明年準備買1臺大型玉米收割機,再多包點地,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
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有力助手。臨河區從2004年開始精心組織實施中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至2019年累計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5442億元,受益農戶及農業經營組織32983戶,補貼各類農牧業機械38506臺(套),直接帶動農戶及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投入購機資金近11億元,有力推動和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小戶分散經營向大戶集中規模經營轉變。
臨河區農牧局副局長朱世華介紹,截至2019年底,臨河區擁有農牧業機械總動力84.358萬千瓦,各類拖拉機保有量38402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23546臺、小型拖拉機14856臺,聯合收割機485臺,各類配套農機具63651臺。目前,全區主要農作物的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86.5%以上,其中機耕率100%、機播率95%以上、機收率68%以上。(融媒體記者韓繼旺臨河區融媒體中心呂春云)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