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以建設“五大基地”為抓手,大力調結構轉方式,加快打造區域經濟“升級版”。新華社記者近日就有關問題專訪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記者:一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方面有哪些最具內蒙古特色?
王君: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堅持把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精心組織、周密部署,領導帶頭、上下聯動,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努力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和科學發展的實際成效。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緊密結合內蒙古實際,認真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研究提出了“8337”發展思路。
這個發展思路,包括8個方面的發展定位,3個著力點和3個更加注重的工作重點,7個方面的目標任務,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既涵蓋十八大確定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各項內容,又突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反映了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體化為內蒙古的發展定位、工作重點和目標任務,是一個完整系統的發展戰略。
就經濟領域而言,最有特色的是建設“五大基地”,就是要把內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務華北、面向全國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建成全國重要的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建成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和現代裝備制造等新型產業基地,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打造內蒙古經濟的“升級版”。
記者:內蒙古建設“五大基地”是出于哪些考慮?
王君:首先,建設“五大基地”是發揮內蒙古優勢,服務全國發展大局的客觀需要。內蒙古資源富集、區位獨特,經過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能源資源、農畜產品和文化旅游等產業已有良好基礎。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更有條件為國家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比如,在治理局部地區霧霾天氣、滿足市場對優質農畜產品需求、提供高品質休閑旅游產品等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
其次,建設“五大基地”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內蒙古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產業結構單一、層次較低等問題依然存在,產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我們之所以要通過建設“五大基地”打造內蒙古經濟“升級版”,是因為內蒙古在上述方面獨具特色和優勢。比如,能源基地突出了“清潔”的特色,煤化工基地突出了“現代”的特色,農畜產品基地突出了“綠色”的特色,等等。這些新的定位,既立足于發揮內蒙古的資源優勢,又著眼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戰略需要,有利于推動內蒙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建設“五大基地”是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現實途徑。清潔能源、現代煤化工、新型產業、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旅游業的發展均融入了生態文明的理念,體現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要求。通過建設“五大基地”,不僅可以科學布局產業,高效利用資源,推動主導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且可以直接帶動就業、有效增加群眾收入,不斷增強民生投入的財力基礎,讓各族人民過上更加殷實富裕、幸福安康的生活。
記者:內蒙古在建設“五大基地”中采取了哪些創新性舉措?
王君:建設“五大基地”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項艱巨任務,需要多措并舉、統籌推進,更需要一些改革創新的辦法。
首先,通過政策創新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比如,我們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和擴權強縣,著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變自治區層面的1個積極性為12個盟市和102個旗縣的積極性。再如,我們積極推動跨區域的資源配置,促成富煤的錫林郭勒盟和富水的興安盟合作建設現代煤化工骨干項目,很好地實現了優勢互補。
其次,通過深化改革不斷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推進電力市場多邊交易,通過多種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制定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70條政策措施,形成了中央企業、地方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希望內蒙古為雙方合作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推動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第三,通過投融資方式創新有效破解資金瓶頸問題。概括起來,一是呼應國家戰略,爭取中央財政支持一塊。充分利用國家西部開發、振興東北等發展戰略和治理大氣污染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在重大基礎設施等方面增加投入。二是推動戰略合作,吸引央企、區外企業和周邊省市投入一塊。今年新開工的4個4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中,3個為央企和區外企業投資。最近,我們先后同京津冀、魯蘇浙等省市簽署天然氣、電力外送協議,規模分別達到300億立方米、2000萬千瓦。三是依托優勢項目,利用金融工具融入一塊。今年前11個月,全區貸款額增長13.7%。四是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民營資本投入一塊。今年全區民間投資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80%以上。
記者:“五大基地”建設推進效果如何?全面建成后內蒙古經濟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王君:總的看,“五大基地”建設開局良好、進展順利,清潔能源、新型煤化工、現代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基地建設規劃已全面完成,一批高水平的產業項目已相繼落地開工、加快建設。
我們堅信,“五大基地”建成之時,就是內蒙古經濟全面升級之日。按照規劃,到2020年,內蒙古煤炭就地轉化率將達到50%以上,天然氣和電外送規模將分別達到800億立方米和8500萬千瓦,現代煤化工產值達到煤化工總產值的70%,裝備制造業產值比2012年增長2.5倍,綠色農畜產品加工銷售收入將達到6000億元,旅游收入占到地區生產總值的10%以上,屆時內蒙古將全面形成以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為特征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們將全力推動這一藍圖早日變為現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內蒙古應有的貢獻。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