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家子村脫貧的N種打開方式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1-18





      “十幾年前,我們一直用院子里的壓水井打水生活。我們兩口子都是殘疾人,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壓水很不方便,有時候打不上水還得求助別人。”興安盟突泉縣永安鎮四家子村貧困戶劉廣合回憶起當年連連搖頭。


      “過去,我們這兒農牧民的飲水設施停留在較低水平,長期使用手壓井提取淺層地下水,由于地下水水位低,出水量小,供水能力嚴重不足,群眾取水困難。再就是水質不好,飲水問題一直阻礙著群眾生活條件的改善。”四家子村支書曲維明說。


      如何讓村子脫離貧困、煥發生機?曲維明說:“近些年,自治區水利廳大力幫扶支持,用多種方式帶領村民脫貧。”


      2011年,自治區水利廳開始定點幫扶四家子村,對該村情況進行全面摸底后,制定了逐步實施脫貧攻堅的計劃和目標。


      當年,四家子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23戶,貧困人口259人,主要是因病、因殘和缺乏勞動力致貧。村里以種植玉米、養殖牲畜為主。近10年來,自治區水利廳制定實施了20個幫扶項目,投入資金1839萬元,推動當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緊緊依托水利行業優勢,先后在四家子村實施了抗旱水源井、節水增糧、河道治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山洪溝治理等項目,共新增節水灌溉面積7000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72平方公里,治理村內山洪溝4公里,治理河道3.529公里,河段內村屯和耕地保護對象的防洪標準提高到10年一遇,并對塌岸嚴重的河段進行了岸坡護砌。同時,先后派出8批駐村幫扶隊員,逐戶走訪貧困戶,因戶施策,確保脫貧目標落實。


      “現在水龍頭一擰,在家里就能吃上好水,比壓出的水甜多了。”早就用上自來水的劉廣合發自肺腑地說,“不僅僅吃水的方式改變了,村里種地的方式也改變了!”


      “現在,我們村水澆地面積從過去的840畝增加到6832畝,畝產玉米提高了五六百斤,人均收入也由2011年的3000多元提高到1萬余元。”曲維明說。


      精準扶貧,產業先行。基礎設施建設好以后,自治區水利廳探索出精準扶貧的新模式——發揮駐村龍頭企業成功的養殖經驗和飼養技術,帶動貧困戶發展肉羊產業實現穩定增收。


      通過走訪了解,結合四家子村的種植、養殖業結構,經濟狀況和地理條件,自治區水利廳與內蒙古三陽牧業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采取養殖菜單、入股分紅、勞務用工、土地托管和自薦菜單等5種模式,由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自我發展,為貧困戶購買肉羊330只,年戶均分紅1800元,3年共有33戶貧困戶受益,加快了四家子村的脫貧步伐。


      “我家以前僅靠種糧和幾只羊生活,年均收入僅6821元。如今,在駐村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年年有分紅,我還在企業上班有工資,加上養羊,年人均收入已經超過1萬元了,這在以前真是想也不敢想。”四家子村大榆樹溝的貧困戶蘇恒才說。


      為發展四家子村集體經濟,自治區水利廳協調、整合相關資金以村委會名義投資到當地龍頭企業,作為村集體入股股份,每年按10%的標準固定分紅,一部分資金可在扶貧攻堅期結束后,繼續幫扶困難群眾,鞏固脫貧成效;其余資金可用于村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與此同時,自治區水利廳還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加強各類知識和技能培訓,先后為四家子村舉辦各類培訓班80場,累計培訓人數達1800人次。對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每人提供1萬元助學金。向村部捐贈圖書20000余冊,電腦、復印機等辦公設備10余臺,提升了村部辦公效率。


      昔日貧窮落后的四家子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7年,四家子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全村脫貧出列,2019年年底高質量全面脫貧。”永安鎮鎮長齊軍說。(記者張慧玲)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