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聯動 放水養魚 激發活力
這一次,勇于創新的烏海市又一次站在了改革最前沿。
10月21日,該市出臺的《關于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意見》規定:商事主體經營范圍由其自主確定,一般經營項目無需許可審批;商事主體在辦理營業執照、取得商事主體資格后,即可自由經營。
4天后,相似的表述出現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這次會議,國務院專題部署推進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以降低創業成本,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9月22日,該市下發《關于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通知》,保留執行行政審批事項87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106項;保留行政事業性收費48項,停收50項;實現了審批事項、審批時間、審批費用“三個大幅度減少”,審批事項和行政收費項目均為目前全區最少,走在了全區前列。
這一項項旨在放水養魚、激活民間投資、壯大非公經濟發展的舉措,讓經商多年的王桂梅和她的朋友們興奮不已。“手續越來越簡單了,我們就放開手腳好好干吧,離創業夢的實現越來越近了!”11月5日,在和生意圈的朋友小聚時,她們高興地傳遞著該市近段時間接連推出的一系列極具含金量和前瞻性的利好政策。
“當前,烏海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非公經濟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活力和源泉所在。”市委書記侯鳳岐說。數據顯示,該市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已達2.4萬戶,注冊資本合計341.2億元,非公工業企業戶數占全市工業企業總戶數的98%;非公經濟組織解決了全市近8成新增就業人口的“飯碗”問題。非公經濟創造地區生產總值由2008年的140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343億元,年均增長27.4%;稅收貢獻由2008年的19.6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39億元,年均增長18.7%。
今年以來,該市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將2013年確定為“推動非公經濟發展年”,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力度和舉措前所未有。
通過推進非公企業科技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前不久,內蒙古煤焦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和內蒙古氯堿化工技術研究院,在非公企業烏海市黑貓炭黑有限責任公司和內蒙古君正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相繼揭牌,在建設全國重要的煤焦化和氯堿化工基地道路上又邁出重要一步。兩所研究院的落戶,將輻射帶動烏海及周邊地區300多戶化工企業,不僅將加速烏海兩大傳統產業新型化的進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還將有效提升自治區在全國煤焦產業和氯堿化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科技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烏海雖然是小城市,但近年來科技投入和獎勵力度均走在了自治區前列,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2012年,烏海市拿出4000萬元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給予補貼,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5.44億元。今年,市本級科學技術支出安排達6277萬元。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是該市發展非公經濟的第二大法寶。該市融資環境相對寬松,最近幾年,金融生態環境在全國地級市一直處于領先水平,2012年,全市銀行業不良資產率下降到0.36%。該市鼓勵各金融機構建立面向非公有制企業金融服務的專營機構,幫助有市場、有技術、有資金需求、發展前景好、信用狀況良好的非公有制企業進入“貸款綠色通道”。為進一步促進非公企業發展,今年該市設立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基金,并通過“金融超市”,使69家非公企業與23家金融機構“牽手”,簽訂總額80億元合作大單。
該市還特別注重引導中小非公企業圍繞大企業、大項目來配套,與其結成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增強抗市場風險能力,增強主導產業核心競爭力。僅圍繞龍頭制造業項目陜汽重卡,就有近20家中小非公企業與其配套。
在10月22日召開的全市非公經濟工作會議上,市領導“傾力打造愛商、尊商、親商、富商的發展環境”的講話,給非公經濟創業者又吃了一顆定心丸,增強了他們加快發展的信心。
如今,該市各種工商登記減免正在逐步落實,非公經濟發展的活力被進一步激活。市工商局一位負責人表示,將加快政策落實速度,讓好政策落在實處。各級領導干部經常深入非公企業聽建議、找不足、解難題、辦實事,采取“1+8”服務模式,與民主黨派一起幫助企業辦理有關證照手續;組建專家服務團隊,專門為非公有制企業在企業引進項目、技術及合作、合資等方面幫助咨詢商談,并對企業經營管理現狀進行綜合評級分析,提出發展方案。
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內蒙古德晟實業集團董事長孫兆元對該市的創業環境深有體會:“這里創業環境好,麻煩少,在各個項目的建設和生產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多次到現場辦公,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困難,確保了項目的順利進行。”
良好的政策條件和創業環境開始形成合力、發揮作用。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該市非公企業工業增加值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34.1%,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4個百分點,成為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來源: 內蒙古新聞網-《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