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里格經濟開發區于1999年開始籌建,2001年7月27日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為自治區級開發區。2002年10月被國家科技部等六部委命名為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示范基地。
蘇里格經濟開發區下轄“一個基地、兩個工業項目區、一個礦區”,分別為毛烏素沙漠治理產業化示范基地、烏審召化工項目區、圖克工業項目區、呼吉爾特礦區,其中烏審召化工項目區晉升為自治區級循環工業經濟試點示范園區。開發區總體規劃面積3400平方公里,其中3個工業項目集中區規劃面積9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3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開發區共有入園項目53個,計劃總投資1245億元,已完成投資309億元。建成投產項目21個,完成投資61.8億元;在建、續建項目22個,完成投資176.8億元;開展前期工作項目10個,完成投資70.4億元;中石油、中石化、中煤、神華、新興際華、山東兗礦、博源控股集團等數十家大型央企和地方知名企業已經入駐園區。
又是一年收獲季,烏審大地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然而,比這個季節更加如火如荼的,是工業項目大建設的場面——新型工業化強勁發展的脈動正在這片熱土上迸發,挺起經濟發展的脊梁。
伴隨著新世紀一起走來的蘇里格經濟開發區牢牢把握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實現化繭為蝶的美麗嬗變,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2013年,蘇里格經濟開發區堅定發展步伐,再創佳績,按照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要求,以重大項目為載體,深入實施服務企業聯動機制,以工業項目建設的大突破,助推地區經濟的大發展。
優化格局擴大招商引資
作為全市18個重點工業園區之一,招商引資無疑是蘇里格經濟開發區經濟工作的第一要務。開發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十分注重項目質量,并沒有一味地追求項目數量。而是采取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方式,加強了對前沿、補鏈、延鏈和終端項目的儲備與招商工作,同時逐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非煤產業和裝備制造產業在開發區經濟結構中所占比重,不斷優化產業內部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開發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14.8億元,同比增長8.34%,完成工業增加值46.13億元,同比增長1.83%,實現銷售收入112.5億元,同比增長11.76%,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76.83億元,完成招商引資109.7億元。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天然氣52.5億立方米,電力6900萬度,精甲醇63萬噸,煤炭37.4萬噸,煤制甲醇7.66萬噸,二甲基甲酰胺6萬噸,溶劑油1.4萬噸,玻璃棉、玻璃塊、隔板1.03萬噸。
近年來,蘇里格經濟開發區始終堅持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理念,通過同步優化園區的軟硬件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
在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蘇里格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為91平方公里的三個工業項目集中區中,目前已有43平方公里實現“九通一平”,達到一類園區標準。2013年,蘇里格經濟開發區堅持“配套跟進,適度超前”的原則,重點做好園區內消防設施、供水工程、污水和廢渣處理、供氣工程以及土地征儲工作,并著手推動高分子材料產學研示范園、浩勒報吉物流園、大牛地煤炭洗選配物流園、黃陶勒蓋、圖克和大牛地三個貨運集裝站“三園三站”及相應的鐵路、公路規劃建設工作。同時,逐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并開展試點工作,著力打造生態型、園林型、花園式企業環境,形成一企一景,園企“錦”上添“花”的環境格局。
在園區軟環境建設方面,蘇里格經濟開發區樹立了“親商、愛商、敬商”服務理念,實現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具體工作中,管委會及各部門嚴格執行服務企業聯動機制等配套服務制度,并將服務企業工作、基層組織聯建幫扶工作、干部掛職鍛煉工作、轉變工作作風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要求每位領導干部要用1/3以上的時間來聯系企業、推進項目,服務小組及時召開項目現場會、協調會、調度會,為企業提供“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務。在整個機制運行過程中,干部擔任項目建設的服務員、企業與行政部門的通訊員和企業內部的辦事員,成為企業與部門聯系的紐帶、溝通的橋梁,讓溝通與服務成為常態,最終實現企業在聯系溝通中得到幫助,干部在聯系服務中得到鍛煉,工作作風在掛職鍛煉中得到改進的目的。
黨建聯動助推經濟發展
隨著工業園區的發展和壯大,園區黨建工作已成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育和提升園區及企業文化內涵和品位的重要抓手。園區黨建工作如何才能找到著力點?蘇里格經濟開發區的探索實踐,讓人不無啟示。
近年來,蘇里格經濟開發區把工業經濟建設、園企黨建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放到同等重要位置,堅持三項并重、三措并舉原則,以發揮核心引領作用、融洽各方關系和加強園企文化建設為核心內容,使園企黨的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更好地服務于工業經濟建設。
為此,蘇里格經濟開發區創新性的提出了以“3363工程”為主要內容的園企黨建工作實施方案。具體來說,就是推進“三個全覆蓋”,即在開發區范圍內實現黨組織建設全覆蓋、黨員管理全覆蓋和園企黨建聯創活動全覆蓋;打造“三個共享平臺”,即構筑工業文明大講堂、崗位創業創新論壇和園企文化聯創活動三個園企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活動平臺;建立健全“六項制度”,即服務企業聯動機制、績效目標考核連帶責任制、安全生產專家“坐診”制、黨建指導員及企業文化特派員制度、誠信體系建設考評機制、企地基層組織聯建幫扶機制;著力于“三個落腳點”,即著力于密切黨群、干群、政企、企地關系,著力于園企文化內涵的培育和提升,著力于服務、推動工業經濟的發展。
到目前為止,開發區機關和駐園企業實現了黨組織、黨員管理和聯建聯創活動全覆蓋,共建立黨組織53個,有黨員807人,已舉辦7場次由開發區、企業共同組織、參與的聯建聯創活動,并向當地鎮政府和鄰近嘎查村社區延伸,擴大了活動影響范圍,加強了交流互動。今年,開發區圍繞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嚴肅工作紀律整頓工作作風、當前經濟形勢分析、煤礦和建筑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內容,舉辦了7期“工業文明大講堂”,參加人數達到860人次,在建黨92周年之際,開發區及各基地、項目區相繼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消夏廣場文體活動,周邊嘎查村農牧民、企業員工、機關干部職工共同參與,起到了增進友誼融洽情感的作用。在企地基層組織聯建幫扶制度實施過程中,通過與開發區范圍內各鎮黨委、入園企業、旗聯建單位、被幫扶嘎查村社區聯合召開動員會,深入各嘎查村社區調查研究,制定了三年發展規劃和各單位、各黨員具體幫扶工作目標、任務,簽訂備忘錄,形成“一企一村”、“一企多村”或“多企一村”的聯建模式和園企黨員與農牧民示范戶、困難戶結對幫扶聯系的互聯幫扶機制。
高效節能創循環經濟園區
蘇里格經濟開發區區位和資源優勢明顯。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1.2萬億立方米,遠景儲量3.6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產能已達200億立方米;煤炭遠景儲量1800億噸,已探明儲量520億噸;水資源總量7.7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年可利用量為1.7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年可開采量為3.96億立方米。通過黃河水權置換,已獲批年可采水資源1.26億立方米。境內S215、S313、阿小等“三縱八橫”公路網東接包茂、南連青銀、西上京藏、北跨榮烏,新建新街-恩格阿婁-陶利廟、陶利廟-鄂托克前旗等四條鐵路東接包西、南連太中銀、西上三新、北跨包蘭,周邊有鄂爾多斯、銀川、烏海、榆林機場環繞分布,基本形成內網配套、內外貫通、陸空立體的交通運輸大格局。
如何將資源和區位優勢變為發展優勢?蘇里格經濟開發區早已運籌帷幄。今后一個時期,蘇里格經濟開發區將以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為指導,把開發區工業經濟、園企黨建、企業文化建設三項工作放到同等重要位置,以推動“雙百億工程”和園企黨建聯建聯創“3363工程”為抓手,深入實施烏審“工業強旗”戰略,著力打造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和甲醇化工生產加工基地,全力構筑“五大工業產業支撐”,積極培育“五大工業產品鏈群”,實現“兩個層面目標”。
構筑“五大工業產業支撐”,即天然氣液化及化工產業,煤化工產業,煤炭、天然氣鉆采和化工裝備制造產業,風積沙綜合開發利用產業和煤炭洗、選、配及區域性物流產業。
培育“五大工業產品鏈群”,一是以煤、氣為原料,重點發展煤基基礎化學品的產品鏈群;二是以甲醇為原料,重點發展中間原料的產品鏈群;三是以烯烴為原料,重點發展精細化工產品和新材料產品鏈群;四是以合成氨為原料,重點發展尿素、純堿、甲胺、吡啶等產品及尿素深加工產品鏈群;五是以風積沙為原料,重點發展長石、石英砂和中礦物下游深加工產品鏈群。
“兩個層面目標”,即推動蘇里格經濟開發區實現園區產業培育和品牌化發展兩個目標。力爭用2至3年左右時間,在推動其下轄的毛烏素沙漠治理產業化示范基地、烏審召化工項目區、圖克工業項目區等三個園區單體晉級的同時,整體上推動蘇里格經濟開發區進入國家級開發區行列;積極爭取進入自治區“沿黃沿線”重點園區行列,主動融入呼、包、鄂、榆、銀國家經濟戰略圈,形成同頻共振、品牌化發展之勢,為打造創新驅動型、兩化融合型、生態園林型“三型”有機統一的一流園區,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環境基礎。在產業培育和發展方面,到“十二五”末,蘇里格經濟開發區五大工業產業板塊、五大工業產品鏈群雛形基本形成,三個工業集中區產值全部超百億,其中,圖克工業園區產值超300億元,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3家。屆時煤炭產能達到2600萬噸,化工產能1020萬噸,物流輸出量達2500萬噸左右,完成工業生產總值665億元,工業增加值300億元,銷售收入630億元,財政收入23.5億元,到2015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0億元。園區和產業的融合、升級更加和諧有序,逐漸構建起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
風物長眼量,揚帆正當時。基于資源優勢的產業鏈群,軟硬同步優化的招商環境,和諧互動共贏的園企關系……一個功能完善、產業高端、綠色循環的現代化經濟開發區,將日漸成為服務項目大建設、引領烏審工業大發展的主戰場和排頭兵。
來源: 鄂爾多斯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