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彥淖爾創建農產品綠色品牌


    時間:2013-12-04





      農產品標準化就是按照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的一系列標準要求生產農產品的全過程,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也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舉措。我市是農業大市,農產品標準化建設是全市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實施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對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人民群眾消費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切實提高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水平,多年來,我市通過產品認證、產地認定、標準化原料基地建設、加強投入品監管等措施,農業標準化建設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農產品標準體系初步建立標準化基地建設穩步推進

      近幾年來,我市加大支持力度,把農業標準化建設和農產品品牌創建作為建設設施高效農業的重要突破口,全市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制定了一批農產品的生產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奠定了農業標準化發展的基礎。

      農產品標準體系初步建立。我市建立了以農產品安全為核心的標準化體系,結合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制定了30項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和24項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作為地方標準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實施。

      建立示范基地,引導標準化生產經營。我市圍繞瓜果蔬菜、玉米、葵花等主導產業,建立了規模化、高標準的科技示范園區64個,通過示范園區的示范引領,帶動各個產業的標準化生產和經營。如杭后的康爾徠、五原的民隆萬畝設施農業現代農業示范區、臨河的四季青等,這些示范區在帶動產業發展、實施標準化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全市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力抓手。標準化基地建設穩步推進。我市充分發揮農產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協會組織的作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合作經營,通過訂單的方式把部分農戶與合作社、農產品龍頭企業聯系起來,統一實施農產品標準。目前,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生產面積達357.1萬畝;畜牧養殖規模達158.4萬頭只,其中:無公害畜產品養殖規模為130.6萬頭只,綠色畜產品養殖規模為26.2萬頭只,有機畜產品養殖規模為1.6萬頭只。蜜蜂3萬群;水產品養殖規模為1.6萬畝。全市有5個旗縣區18個生產基地被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和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準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產品包括小麥、玉米、食用向日葵、油用向日葵、番茄和青椒8種作物,總面積282萬畝。 農產品綠色品牌效益不斷增加。目前,全市獲得“三品一標”標志認證的產品總數達到284個,其中:有59家生產單位的166個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36家生產企業的100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有5家生產企業的18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認證;有3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通過國家農業部專家評審備案,分別是“河套巴美肉羊”、“河套番茄”和“河套向日葵”。

      農牧業標準化建設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不足

      我市農牧業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還處在起步階段,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還有差距,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不足。

      資金投入少。相關部門所能籌集的資金十分有限,遠遠不能滿足農牧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農產品檢測體系建設、“三品一標”認定與申報、農業環境監測和市場準入檢測等各項工作的需要,標準化生產投入的成本越來越高,特別是農產品日常公益性檢測經費難以保證。

      標準化程度不高。搞好農業標準化工作,標準是前提,標準的落實點在農村,近年來,我市雖然采取下發文件、發放簡報、召開現場會、農戶座談會、發放宣傳資料以及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對農業標準化工作進行了廣泛宣傳,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和農牧民對農業標準化的概念仍然缺乏認知,農牧業生產不能按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導致生產的農產品產量低、品質差、不安全、效益低。

      規模化程度低。雖然有的產品如恒豐、雙福面粉等是我市的品牌產品,在全區也是有名,基地規模也比較大,但大多數產品,按嚴格要求來說基地還是比較小,農戶一家一戶分散種植,機械化統一作業較困難,即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防病治蟲、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等標準化操作較困難,即使是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農產品也難以大批量高質量生產,市場占有率低,難以形成大氣候,這與市場經濟的要求不相適應。 品牌的知名度低。農業標準化工作,說穿了,就是圍繞現代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并能穩定保持質量,打造農業精品的全過程規范化重復性操作,關鍵是要打造有特色的農產品品牌,搞出地方特色。這幾年,通過我市的大力宣傳,采取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措施,市場上對我們的本地農產品品牌有了一定認識,但范圍不寬,知名度不高,有的僅僅在本市或本縣范圍內有名,還不能做到讓全區乃至全國甚至全世界都知道我們的產品。

      創新機制 尋求突破推進標準化工作再上新臺階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農業標準化建設工作將圍繞質量標準體系、推廣實施體系、檢驗檢測體系、質量監管體系等建設,制定規劃,細化責任,創新機制,尋求突破,使全市農產品標準化工作水平跨上一個新臺階。

      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根據我市目前現有農產品標準的實際情況,統籌規劃,組織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并要隨著農產品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國際國內市場要求的提高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及時完善標準,提升標準水平,逐步形成結構合理、重點突出、特色鮮明、面向國際國內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在開展常規檢測的基礎上,我市將盡快建立機動性、貼近農村、就地就近的快速檢測網絡。同時,要建立健全農牧業龍頭企業、生產基地、農產品市場的質量檢測點,努力在我市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服務便捷的農產品質量檢測網絡。確保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測。

      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體系。我市依托現有的技術、執法隊伍,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和整治,特別是國家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的農藥、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整治。

      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突出市場的拉動功能。對我市有潛力的龍頭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引導其建設穩定的標準化原料基地,讓龍頭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增強龍頭企業的影響力和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通過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推行“合同”、“訂單”農業,把市場和農戶的共同利益有機地聯結在一起。強化市場服務功能,構建營銷網絡體系。在大中城市的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營銷網點,積極為我市農產品開拓市場、找銷路,為生產的連續性提供支撐。按照市場規律,采取優質優價,以價格的差異來調動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的積極性,提高農業標準化建設的效果。 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我市將繼續實施農業品牌化激勵政策,對農產品標準化建設給予大力扶持。從基礎設施、標準化示范、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投資農產品標準化建設領域,開創農產品標準化投入的多元化格局,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再上新臺階! 

    來源: 巴彥淖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