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巴彥浩特鎮巴彥霍德嘎查一些農民在蔬菜溫室大棚中,用上了一種既增產又省化肥農藥的新技術裝備,11月18日下午,記者在盟科協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巴彥霍德嘎查,在農民歐自元、李春生的大棚里見到了這種增產“利器”——二氧化碳氣體施肥器。近日,盟科協在阿左旗巴彥浩特鎮開展了二氧化碳氣體施肥技術試驗示范,這兩家便是其中的示范戶。
歐自元和妻子正在采摘辣椒,看到盟科協工作人員,他高興地合不攏嘴。歐自元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棚隴椒占地6分,過去采摘一茬也就500多斤,現在用了二氧化碳氣體施肥器,一茬辣椒至少增產300斤,如果按每斤辣椒批發價3元算,就增加收入近千元。而使用施肥器的開支才是每天3元,其中包括5斤碳酸氫銨2.5元,電費0.5元。“使用二氧化碳氣體施肥器后,最直觀的感覺是辣椒的葉色更綠了,果實肉更厚了,所以增產是必然的。”歐自元說。
在李春生的彩椒大棚里,他告訴記者,使用二氧化碳氣體施肥器的好處很多,最突出的就是省肥省藥。他說,雖然只用了一個月的施肥器,但已經用不著施其他葉面肥了,地里只是施用分解出的氨水,而且彩椒也不得葉霉病了。這樣下來,保守估計一年能省下500元化肥和二三百元的農藥款。同時,使用施肥器后,彩椒的葉色深了,花也大了,坐果率提高了。
采訪過程中,記者遇到了正為農民進行技術指導的巴彥浩特鎮農牧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馬凌。馬凌告訴記者,二氧化碳氣體施肥器由一個熱分解裝置把碳酸氫銨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氨氣,氨氣通過兩個裝有水的裝置變為氨水,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則通過管道輸送到溫室大棚中,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使用二氧化碳氣體施肥技術是今后大棚蔬菜種植的方向,好處很多:施肥器操作簡便,成本低,每天使用70分鐘,投入只需3元左右;增產幅度大,經濟效益明顯,根據國外和國內農業發達地區的經驗看,增產幅度至少在50%以上;開花期、成熟期提早,縮短了農產品生長周期,可提前上市調節市場;改善農產品品質,病蟲害輕,使用二氧化碳氣體施肥后,蔬菜營養充足有光澤,植株健壯,口感好;還能大量減排二氧化碳,過去碳酸氫銨在正常施用中會產生二氧化碳,絕大多數會排放到大氣中,而使用這項新技術后,二氧化碳變成肥料供植物光合作用,并轉化為有機物,氨氣則變為氨水,肥效也不損失。
阿拉善盟科協主席張寶平說,盟科協在貫徹落實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過程中,結合“下基層辦實事轉作風”活動要求,于10月初拿出近2萬元購置了10臺二氧化碳氣體施肥器,發放給巴彥浩特鎮部分大棚蔬菜種植戶,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二氧化碳氣體施肥技術試驗示范。下一步,他們打算把這項新技術推廣到全盟。
來源: 阿拉善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