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17日舉行的四川與中央企業深化合作座談會上,60余家中央企業負責人與我省現場簽訂正式合同項目70個,總投資額2387.3億元。來自省投資促進局和省國資委的消息,在5月16日至17日兩天的“央企入川”活動中,中央企業與四川共簽約投資額5億元以上的合同項目97個,總投資額2722.2億元。
17日的現場簽約項目中,100億元以上項目有3個,大渡河雙江口水電站項目簽約金額最大,總投資約206億元,由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下屬國電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在阿壩州馬爾康縣和金川縣境內投資開發,該項目是大渡河干流上游控制性水庫,電站設計裝機容量20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77億度,計劃2018年實現首臺機組發電,2020年完工。
分產業看,現場簽約最多的是第二產業,共49個項目,投資額1600億元。其中,能源電力產業項目17個,投資額747億元;油氣化工產業項目10個,投資額222.1億元;裝備制造業項目5個,投資額196億元;電子信息產業項目4個,投資額90億元;釩鈦鋼鐵及稀土產業項目1個,投資額25億元;汽車制造業項目1個,投資額5.8億元,其他工業項目11個,投資額314.1億元。
唯一的第一產業簽約合作項目來自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該公司計劃在資陽市安岳縣投資20億元,建設農業現代化產業園區項目。項目規劃建設面積13941畝,分為核心區、生產示范區和重大工程三部分,計劃建設周期10年,可提供就業崗位1萬個以上,帶動農民戶均增收4萬元以上。
根據協議,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中鐵置業與中鐵二院將共同投資40億元,在成都打造中國首個綜合性、國際性軌道交通產業園,吸引帶動國際、國內軌道交通龍頭企業入駐,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軌道交通信息化研發中心及現代化的綜合軌道交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翻開簽約項目冊,不少企業同時在幾個市州布局;產業與城鎮融合發展為主題的項目是亮點;技改、高科技項目居多。
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大發展戰略確定不久,央企便看到了空間和機遇。
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更多地區的資源、生產要素和市場受到企業關注。央企加速在川多點布局的例子,不勝枚舉:中石化,不僅在攀枝花布局80萬噸石油壓裂支撐劑項目,也將產業鏈延伸至德陽;中建材同時在內江、雅安、樂山、廣安布局新區開發及相關建筑材料生產基地項目。
企業確定投資一個項目,往往需要長時間的論證。但此次簽約的項目,許多從接觸到合作不到半年。快的背后,是強大的投資空間、與強勁的消費需求帶來的市場感召力。
在資陽雁江區,綿延10公里的南駿建筑群氣勢磅礴。“大工業集團很少將項目建于城市。”中國南車集團公司副總裁張軍表示,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發展,既能催生巨大內需潛能,產業也有提升空間。南車將投資50.5億元,對南車資陽產業基地進行技術改造、升級,打造現代化鑄造產業基地,還要改造老員工棚戶區。此舉將帶動四川乃至西部軌道交通發展和鍛造水平,提升資陽機車產業的吸附能力。
新的模式 謀求更深更寬領域合作
與識者相伴,與知者同行,方能共贏發展。四川與央企正謀求全新的合作模式。
17日早上,中國神華集團總經理張玉卓就與清華大學的技術團隊、東方電氣集團對接,三方打造技術聯盟。此前,神華投資的世界首臺60萬千瓦超臨界循環流化床CFB示范機組已在內江建成投運。神華立志將該項目打造全國循環流化床技術示范基地。“靠科技吃飯,推動成果轉化,通過賣技術謀求更好發展。”神華國能神東電力集團公司董事長肖創英介紹,希望能形成一整套技術專利和國家標準甚至國際標準,從而獲得市場話語權。技術聯盟將有望帶動配套企業,形成新的產業鏈。
中國中絲集團與南充市將聯合首創國內絲綢業的戰略聯盟。“中國絲綢行業大而不強,原因在‘兩頭’。”中絲副總經理湯亞中一針見血:行業小而分散,前端的原材料收儲價格波動大,造成產業鏈的不穩定;后端則缺品牌。該聯盟將發揮央企的核心作用,聯合當地有實力企業,統一原材料收儲方式及價格;中絲還將在南充構架創意設計、品牌渠道、物流、電子商務體系,推動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實現共贏。中絲、南充市政府、當地企業還將共同探討利益分享機制,以實現共贏。
更深層次的合作、更高層面的對話,正在四川開展。
來源:四川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