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網消息 與以往學術研討會不同,5月16日在什邡舉辦的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毛木耳精準化栽培技術研討會上,多了農戶的面孔。什邡市湔氐鎮桐林村村民、毛木耳種植戶張文平還在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分享了毛木耳栽培新技術的應用效果。
“我也算是科研人員的一部分!”自從將自己家一畝地變為食用菌專家團隊的試驗場后,張文平早已將自己看成科研人員的一部分。農戶土地為何變成試驗場?據了解,2009年由國家和四川省食用菌體系專家團隊及毛木耳種植戶建立的“產業體系專家+專業大戶”科技創新的模式在什邡開始實施。
據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微生物室主任、食用菌體系專家團隊成員彭衛紅介紹,該模式是將專家的研究試驗場所從實驗室、科研專用試驗場搬到農戶田地里,通過專家與農戶面對面交流,實現生產科研無縫對接。
“專家先針對毛木耳生產存在的問題設計試驗方案,之后一名專家常駐農戶家中,指導農戶執行方案。試驗成功后,再將成果推廣開來。”彭衛紅說,“此模式可縮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將試驗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通過合作,國家和四川省食用菌體系專家團隊目前共試驗出6項成果,這也給張文平帶來不少收益。“2008年,每畝產值只有不到8萬元,凈利潤1萬多。而現在每畝產值在12萬左右,利潤5萬元。”張文平說。
通過試驗農戶的示范作用,湔氐鎮木耳種植戶紛紛積極應用新技術。目前試驗成果已推廣至全鎮其他2000畝木耳種植基地中,占全鎮木耳基地的60%,為全鎮增產增收2660萬元。
“未來,這一創新模式還將在繼續推廣。”彭衛紅介紹。
來源:四川日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