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首個公建民營養老機構雙流開建,再次將如何進一步完善“老有所養”保障體系的社會話題推到前沿。政府投資建設養老機構,以保證其公益屬性;經營管理則引入專業團隊,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找到盈利點……按照成都市的計劃,將先期在雙流縣、龍泉驛區、新都區等6地各規劃建設1個標準化經濟型公建民營養老機構。“探索公辦、民辦敬老院之外的第三種機構養老模式,雙流任重道遠。
”雙流縣老齡辦主任羅萬能說。這種壓力不言而喻:醞釀多時之后,成都市賦予雙流的使命在于,“看上去很美”的公建民營模式,如何形成可復制的雙流經驗?
公建民營試圖打破“入門”瓶頸
“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相協調,多種養老方式互補充。”羅萬能這樣總結雙流縣的老年社會保障服務體系。數據顯示,該縣的公辦敬老院已實現集中供養2053人,分散供養519人。
但這樣的數字還遠不足以滿足“保底”需求。
作為人口大縣,雙流目前戶籍60歲以上的老人約16.26萬人,占總人口的17.3%,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約2萬人。雙流縣老齡辦曾作過測算,按照國家標準,雙流在未來5年內需增加4000張床位,才能基本補上“欠賬”。
這一龐大的市場也成為民營資本眼中的“蛋糕”。羅萬能告訴記者,已有近20家企業在當地備案,但高額的機構建設成本卻令其止步徘徊,“根據我們測算,按照目前的市場及成本,一家企業至少要花10年時間才能收回成本,僅土地成本就可能高達千萬。”
公建民營的模式試圖解決這一瓶頸。成都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標準化、經濟型”是該模式的關鍵詞:一方面,養老服務必須專業、優質,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通過引導價格,讓群眾得更多實惠。
城中心的養老院演繹“雙流幸福”
據悉,雙流縣的試點項目位于該縣政府所在地的東升街道永福社區,規劃占地18.5畝,計劃建設床位500張,將于2013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2014年6月底投入運營。
“盡管城區的土地指標十分緊缺,但考慮到老人們的生活舒適度和環境熟悉度,我們選擇了新城區,靠近中學和幼兒園,營造朝氣蓬勃的氛圍,同時也能與學校實現聯動,開展志愿活動。”雙流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已有多家有資質的企業或社會組織前來接洽,希望在機構建成后成為運營方。
事實上,除了公建民營的養老機構,雙流還初步規劃了5個養老機構的點位,準備引入社會力量建設運營。“政府將為其盡量降低土地成本,明年有望啟動2個項目。”據透露,其中的4個點位都在天府新區的行政規劃內。
雙流縣委書記高志堅表示,當地正在全力推進“幸福雙流行動計劃”,將在養老、住房、教育等領域推出“一攬子”政策。目前,雙流縣的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全覆蓋和低保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率達到100%,已建立起15個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站,縣域20所敬老院新(改)擴建工程全面完成。
今年4月,該縣再次提高高齡老人長壽生活補助,最高達到每人每月420元。
“公”與“民”無縫對接是關鍵
在雙流縣民政局看來,“公”和“民”如何實現無縫對接,是公建民營養老機構模式最關鍵的突破點。
“政府除了要著力為企業降低運營成本,還需要摸索雙方職能的邊界,不斷地協調和平衡雙方的訴求。”羅萬能說,政府把經營權交給了社會力量,但不能把對其經營管理水平和質量的監督也交出去。
在雙流縣,每個村(社區)的低保孤寡老人,都能享受到每天半小時日間照料服務,包括送餐、清潔、心理陪護以及醫療康復等內容,并且所有費用均由政府買單。在這樣良好的基礎之上,公建民營如何做到“性價比”最優,值得進一步研究。
一些克服可能出現困難的 “預案”正在雙流縣民政局的醞釀中。
“如果政府完全不加以引導,導致企業對本地的養老市場定位不準,收費標準出現偏差,可能會沒有人愿意入住。”此外,追逐商業效益的企業如何擺正商業利潤與公益屬性的天平,也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
羅萬能認為,倘若民辦養老機構在提高服務質量、收費惠民等方面有所作為,政府還可以給予一定的補貼,以提高民資的參與熱情,“在養老機構服務人員培訓等相關配套工作上,政府將嘗試有更大作為。”
來源:四川日報數字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