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的整體闡述,給地方和企業的具體實踐啟示了什么新思路?四川如何因地制宜找準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本報記者特邀三位十八大代表進行探討。戰略性調整需求結構調整是核心四大重點同步統籌推進記者: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怎么理解“戰略性”?劉國強:之所以是“戰略性”的原因在于它不是一般性的、局部的調整,而是要立足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眼化解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進行全局、全域、全面的調整。報告對其有系統地論述——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
焦偉俠:我認為,最核心的是需求結構的調整,報告把擴大內需明確為“戰略基點”。全面啟動內需對中國而言很現實很緊迫。需求結構的調整直接決定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也進而影響到城鎮化的推進,影響到區域比較優勢的發揮和協調發展,它們反過來又成為需求結構調整的強大推力。
劉榮富:從企業的感受來看,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正在倒逼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報告從全局角度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出的部署,對企業的思考起到了方向性、關鍵性的作用。
記者:從操作層面來看,報告也有明確地指引——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
焦偉俠:將實體經濟作為堅實基礎,也體現了戰略考慮。就需求結構而言,一方面需要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另一方面也不應該忽視生產性需求。實體經濟自身的發展也將激活巨大的內需市場。這也是在總結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經驗教訓后作出的決策。
劉榮富:這幾天天氣正在變冷,我們公司暖手暖腳的產品銷路好得很。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佐證,將發展實體經濟作為堅實基礎是明智之舉吧。
我理解的“戰略性”還體現在報告對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的論述上,這也是“結構”。報告重申,將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這樣的“結構”讓我們心里更有底。戰術性選擇產業結構調整是突破口技術結構調整是背后支撐
記者:四川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的黃金期,應該如何選好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突破口?
劉國強:我覺得突破口在產業結構調整。這幾年四川產業結構正在發生積極變化,電子信息、汽車制造、油氣化工等產業迅速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應該乘勢而上,加快構建起現代產業體系。這也符合報告中關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的要求。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應該放在突出位置。改造傳統產業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原有的優勢。
焦偉俠:報告對改造途徑有清晰的表述——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是一個一舉多得的高招。既能有效幫助提升工業自身質量,還能為信息產業本身創造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不僅如此,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還能催生一個巨大的生產性需求市場,這與需求結構調整的取向高度契合。
記者:要推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除了內在動力外,還需要外部動力。
焦偉俠:的確如此。報告提出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就是要借助城市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具體而言,通過城市吸納各種資源聚集,工業可以將核心業務之外的,比如物流、財務、設計等業務分離出去,由專業公司完成。在工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高端服務業、總部經濟等同步崛起,產業結構由此脫胎換骨。這在我省正在深入實施的 “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中也已經得到印證。
劉國強:產業結構調整還需要在產業引進中實現。這幾年,四川產業結構面貌一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堅持充分開放合作,承接產業轉移。引進某個關鍵企業,往往能帶動相關行業迅速發展,進而對整個結構產生決定性影響。
劉榮富:從企業的感受來看,調結構最大的外力來自于先進技術的引進。報告提出,既要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能力,也要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我們已經嘗到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甜頭,報告更加堅定了我們對這一路徑的信心。
焦偉俠:產業結構調整的抓手一定是產品結構的調整,產品結構調整的背后一定是技術結構調整的支撐,所以最終又落在了創新驅動發展上。
來源:四川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