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南支路,“成都東區音樂公園”大門的名字,已替換成“東郊記憶”幾個大字。“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昨起正式升級更名為“東郊記憶”。成都傳媒文化產業園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昨日在新聞通氣會上介紹,更名預示著園區定位的重大調整。“東郊記憶”將從以前由音樂為主題的“音樂產業聚集園和音樂文化體驗園”定位,調整為“一基地、多名片”。
未來,“東郊記憶”將成為集合音樂、美術、戲劇、攝影等文化形態的多元文化園區,成為對接現代化、國際化的成都文化創意產業高地。
緣由———
園區呈現多業態
“音樂”定位狹窄
據成都傳媒文化產業園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熊銳介紹,成都東區音樂公園于去年9月29日開園運營。在項目策劃階段,確立了以音樂為主題的“二園”定位,即音樂產業集聚園和音樂文化體驗園,并引入了中國音樂產業龍頭企業中移動無線音樂基地和10余家鏈條企業。入駐園區的99家企業,與音樂產業及音樂體驗密切關聯的企業有30家,園區還舉辦了一系列音樂主題活動,已成為中國新歌發布和音樂類選秀節目的重要基地。
但在音樂文化相關內容集聚的同時,“成都東區”已經呈現出豐富的多元文化內容,包括以“成都藝術超市”為代表的當代藝術推廣平臺,以“8點空間”為代表的小劇場聚落,以“1899個人電影”為代表的微電影基地,以“活態”為代表的文化主題會展空間,以“全搜索影像藝術中心”為代表的攝影藝術基地等。正如今年9月到“成都東區”視察的文化部部長蔡武所言,“這里看似一個老工業廠房,但這是標標準準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熊銳表示,公司進行的民調也顯示,多數受訪成都市民把園區視為成都的文化藝術區,是多種文化交融的平臺。
不少關心園區建設發展的專家學者因此提出建議:“成都東區音樂公園”名稱較長,影響傳播效果,定位也顯得相對狹窄,也希望公司調整定位,提升運營。根據“成都東區”業態的現實呈現,針對各個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在近半年時間里,公司進行了反復的研討,決定對項目案名及定位進行必要調整,對項目運營進行全面提升。
定位———
由音樂園區
升級為“一基地,多名片”
在定位方面,園區將由以音樂為主題的“二園”定位,調整為融合多元文化藝術的“一基地,多名片”。“一基地”即音樂產業基地,園區將以“國家音樂產業基地”的申報和建設為抓手,深化與中移動無線音樂基地的戰略合作,聯手打造“中國數字音樂科技孵化園”,更加強有力地促進音樂產業鏈的物理集聚、產業聯動和創業孵化,并為中國音樂原創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從而使園區的音樂主題更突出,也為園區帶來更為豐富的音樂文化體驗。“多名片”即在音樂名片之外,園區要力爭成為融合多元文化藝術的復合文化平臺,既是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樣板,又是傳統工業文明向現代文化創意產業轉型的典范;既是西部有影響力的小劇場文化聚落,又是攝影及影像藝術等基地;既是成都時尚發布中心,又是市民文化娛樂高地。
熊銳表示,將園區由“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更名為“東郊記憶”有三大原因。其一,以“東郊記憶”命名,凸顯了園區的最大特色。作為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創意園區,項目最大的特色在于傳承老工業文明的遺產。在成都市民眼中它傳承的就是成都東郊的文化記憶和那個年代的激情留念;其二,以“東郊記憶”命名給人較大的想象空間。園區“多業態”的現實呈現和“多名片”的前進方向,需要有超越具體文化藝術門類的抽象表達,“東郊記憶”既指明項目區位,又具有人文情懷;第三,以“東郊記憶”命名隱含城市變遷。記憶源自歷史、聯系現實、寄語未來,“東郊記憶”既能引發人們東郊時代的歷史記憶,又能激發我們對東郊老工業區改造提升的時代激情和未來展望。
運營———
建設“東郊記憶墻”
打造多元文化園區
據了解,在園區新名稱、新定位的指導下,園區的運營提升將從三個方面展開:首先是硬件提升,將進一步突出項目作為成都東郊工業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唯一代表的地位,通過建設“東郊記憶”文化墻,集中展示老東郊的“清明上河圖”,通過廣泛征集東郊工業文明時代的圖片、物件,高質量打造“東郊記憶墻”,把項目的工業遺產氣場做足、做強。
除了提升硬件外,園區還將提升業態,按照“一基地、多名片”的園區新定位,以新一輪招商選商,進一步豐富園區的文態業態,使“東郊記憶”成為集合音樂、美術、戲劇、攝影等文化形態和豐富時尚、娛樂業態的記憶與夢想交融的多元文化園區,成為對接現代化、國際化的成都文化創意產業高地。此外圍繞項目的定位調整和硬件、業態提升,公司還將開展一系列活動策劃,加大“東郊記憶”這一新品牌的營銷推廣。
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