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構建防汛減災堅強防線 共建設江河防洪工程長約1200公里


    時間:2012-10-29





    受地形和降雨影響,成都歷來洪澇災害十分頻繁。近年來,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成都城鄉的防洪能力有了較大提高。目前,全市共建設江河防洪工程長約1200公里,整治病險水庫58座,建設下穿隧道泵站59座,排水管網4360公里,整治中心城區低洼易淹區27處,一定程度提高了防洪工程體系防洪能力。

      江河防洪

      有序推進 標準大幅提高

      10月9日,記者來到蒲江縣壽安鎮的蒲江河畔,這里正在建設中小河流治理試點項目——壽安防洪堤工程。

      該縣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這段河道以前是一灘爛泥潭,防洪能力非常低。今年實施中小河流整治項目后,不僅使防洪標準由以前的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而且在整治中采取生態工程的辦法整治,既解決了河堤穩定,又美觀自然。

      其實,像這樣的河道整治,近年來成都還有很多。“十一五”期間,成都水務設施建設有序推進,防汛減災能力整體加強。12條市管以上河道(含省委托代管)和中心城區82條河道已建成堤防1200公里,達標堤防的防洪標準由5年一遇提升為10至20年一遇;中心城區府河、南河、沙河達標堤防防洪標準200年一遇。

      此外,成都市大力實施管網整改和雨污分流整治,完成中心城區摸底河、肖家河等37條河道的1351個下河排污口治理工作,治理河道基本實現“水清、無味”。

      城市防洪

      轉換思路從平面到立體

      在中心城區范圍內,下穿隧道是城市防洪的重中之重。據成都市排水設施管理處副處長張靜川介紹,2002年以前,成都市全市還只有不到10座下穿隧道,如今成都市全市一共有59處下穿隧道,目前全部隧道都建有排水泵站,確保這些隧道安全。

      成都市水務局副局長丁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由于極端暴雨天氣頻繁,雨量集中,突發性強,現有的防洪排澇標準已經不適應大氣環境的變化,規劃新建市政基礎設施和防洪工程必須提高標準。

      丁鶴介紹,地下空間的防洪將成為防洪工作的新重點,必須加快由平面防洪向立體防洪的轉變。“另外,成都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汛期多雨,枯期少雨,而成都實際上是一個嚴重缺水城市,雨洪資源的利用對緩解水資源短缺的壓力十分重要。” 天府早報記者楊翼攝影報道

    來源:四川在線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