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多項領先技術、國內第一款能夠達到歐5標準的發動機將于近期在成都量產。昨日,一汽-大眾成都發動機廠落成慶典在成都隆重舉行,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安鐵成宣布:具備多項領先技術的EA211系列發動機已進入試運行階段,量產后每日產量將達到1500臺。此舉也標志著,一汽-大眾已在成都形成“核芯”的全產業鏈布局,為成為“高品質汽車的代名詞”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建成
產能將達日產1500臺
“成都發動機廠的建立,是一汽-大眾積極參與西部開發、進一步整合資源擴大優勢、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它的落成,不僅會使一汽-大眾業務拓展更加貼近西南市場,為西部地區消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而且也將為地方汽車產業的升級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安鐵成說。
在四川省及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中德雙方股東的通力合作下,一汽-大眾成都發動機項目于2011年7月16日破土動工,一期工程投資28億元,廠區總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經過15個月的緊張施工,成都發動機廠于今年10月份正式建成,并進入試運行階段。正式實現量產后,成都發動機廠的產能將達到1500臺/天,年產能達45萬臺,不僅能滿足一汽-大眾三大生產基地的發動機供給需求,同時還將為德國大眾康采恩供貨。
隨著轎車三廠、成都發動機廠先后落戶成都,一汽-大眾不僅構建了長春、成都、佛山三大基地的完整戰略布局,更實現了從動力總成到整車制造再到供應鏈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領先
國內首款歐5標準發動機
“投產后的成都發動機廠,將生產具備多項領先技術的EA211系列發動機,該款發動機是國內第一款能夠達到歐5標準并實現量產的發動機,融合了渦輪增壓、缸內直噴、雙氣門相位調節系統等先進技術,同時高度注重節能環保,在輕量化、提升功率、扭矩指標以及降耗減排等方面,均處于國際領先水準。”安鐵成說。
他介紹,近年來,一汽-大眾積極推進代表大眾汽車領先創新技術——“藍驅技術”在中國的應用推廣,而成都發動機廠項目正是大眾汽車“藍驅技術”的重要體現。EA211系列發動機體現出一汽-大眾在推動節能環保技術普及、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升級
成都汽車產業注入新血液
“成都發動機廠的建成,不僅是一汽-大眾西部發展戰略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更將推動成都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掀開成都汽車工業新的篇章。”在慶典儀式上,成都市委常委劉超高度肯定了成都發動機廠建成對成都地區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汽-大眾成都發動機廠的建成,標志著一汽-大眾三大基地完整的汽車產業布局已初具規模,不僅使一汽-大眾在成都形成“核芯”的全產業鏈布局(同時已經具備B級車制造能力),為成為“高品質汽車的代名詞”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更將對四川及成都地區汽車產業結構的升級、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地區就業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劉超表示,一汽-大眾成都發動機廠項目的投資興建,為成都地區汽車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對于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城市發展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項目的建成,極大地促進當地汽車產業升級,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專訪
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安鐵成:
新捷達將配成都造EA211
在昨日的落成慶典儀式后,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安鐵成接受了華西都市報記者的專訪。
華西都市報:EA211發動機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業界稱之為一汽-大眾將“心臟”安放在了成都,您怎么看待這顆“心臟”?
安鐵成:首先,這款發動機將代表著當今汽車工業行業最先進的動力組織系統。這種優勢首先體現在排放上,這是第一款達到歐五排放標準的發動機。我覺得,對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整體社會環境來看,它會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其次,這款發動機也凝聚著許多最先進的開發和制造技術,比如輕量化,體積小,動力大。
我們一直將成都視為一汽-大眾的第二故鄉,在距此500米處就有另一個我們的大型整車工廠。在那里,第一款車——全新速騰自今年3月上市后,給A級車樹立了新的標桿。連續3個月,每月單品種車銷量都超過了兩萬輛。上個月,全新速騰的銷量就創造了單一品牌的紀錄,超過了2.4萬臺。這就說明了廣大消費者對這臺車的喜愛。而在整車廠旁邊,又建立了一個動力總承工廠,這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整車的配套項目,使我們整車和動力支撐結合為一個真正的有機體。同時我覺得,這樣也是代表著一個完整的汽車工業配套體系。
華西都市報:EA211發動機將會配套哪些車型?
安鐵成:這是一個技術發動機,它代表著未來的一個動力發展趨勢,在今后一汽-大眾很多的產品都會匹配上這種發動機。比如之前在成都車展上亮相的全新捷達,將來也會被配上這樣一款發動機。
華西都市報:EA211會出口到歐洲嗎?安鐵成:這個看今后的市場需求和我們的產能了,首先還是要滿足自己。
華西都市報:會不會供應到長春、上海等其他工廠?
安鐵成:這個肯定的。隨著成都工廠的不斷成熟,產能不斷提升,產品也會被供應到一汽-大眾的其他生產地。
來源:華西都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