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發改委日前出臺了《關于促進全域成都“三圈一體”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并轉發各區市縣政府、市政府各部門貫徹執行。該《意見》中明確提出,成都市要適時啟動新一輪體制調整,“對我市中心城區行政區劃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研究,適時提出調整方案。”
這也意味著,已為人們所熟稔的成都中心城“五城區”格局,或將迎來新一輪的行政區劃調整。
昨日,市發改委副主任陳紹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成都新一輪的體制調整,大致會從中心城區區劃調整、二三圈層撤縣建區、區市縣鄉鎮“托管”三個層面進行。但目前,此項工作尚沒有較為明確的時間表。
關鍵詞:中心城區區劃調整
解讀:可能由少變多、也可能由多變少
陳紹充表示,近年來,北京、合肥、蘇州等城市都完成了新一輪的行政區劃調整,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些成功經驗。事實上,在新中國成立后,成都市行政轄區經過了多次調整,上一次中心城區較大的行政區劃調整,是在1990年由東城、西城、金牛三區組成的中心城區,調整為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五區即現在的五城區。
陳紹充說,這些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是非常必要的,起到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而在當前,成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也有必要適時啟動新一輪的體制調整。“我們出臺的《意見》中包含這一重要內容,就是向市政府建議啟動區劃調整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的基礎上適時提出調整方案并上報。因此這項工作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行政區數量可能由少變多、也可能由多變少,現在還不會有定論。”
關鍵詞:撤縣建區
解讀:由近及遠二圈層到三圈層
陳紹充表示,該文件中對成都新一輪體制調整的相關意見,還包括了“撤縣建區”這一層面的重要內容。成都晚報記者查詢了解到,關于此種形式的行政區劃調整,成都歷史上也有過先例:最近的是在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將原新都縣、溫江縣撤縣設區,形成了今天9區4市縣級市6縣的格局。而在近年來,成都市針對二圈層的雙流、郫縣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也曾進行過相關前期工作。
“從國內其他城市的成功經驗看,在今天我們再來考慮撤縣建區,總的來講有一個‘由近及遠’的考量。”陳紹充解釋說,撤縣建區的工作可能會從二圈層相關地區開始、向三圈層發展,同時也不排除三圈層部分條件較為成熟的地區,可以先期展開這項工作。
關鍵詞:區市縣鄉鎮“托管”
解讀:強鎮帶弱鎮雙方互利互惠
關于“探索圈層之間區市縣鄉鎮街道采取‘托管’等方式成片聯動建設發展”這一內容,陳紹充表示,也將是組成成都新一輪體制調整的重要方面。“根據相關區市縣的具體情況和需求,在雙方自愿的前提下,以行政代管的方式,用一個‘強鎮’去帶動一個‘弱鎮’發展,這個就叫托管。”陳紹充說,在成都高新區的發展歷程中,已經在此方面有過較為成功的探索經驗,因此,這樣的探索,將對“托管方”和“被托管方”都起到互利互惠的作用。
○相關鏈接
成都歷史上的行政區劃調整
新中國成立后,成都市行政轄區幾經調整,面積由29.9平方公里擴大到1.21萬平方公里。1952年撤銷成都縣,部分劃歸成都市郊區。1953年后,相繼建立了東城區、西城區、金牛區、青白江區、龍泉驛區和一個區級辦事處黃田壩。1976年將溫江地區的雙流縣、金堂縣劃入成都市管轄。1983年5月,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溫江地區10個縣并入成都市。1990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成都市進行區劃調整,五區劃為七區。2002年,經國務院批準,又將原新都縣、溫江縣撤縣設區,形成今天9區4市縣級市6縣的格局。
來源:成都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