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是汶川特大地震災區最后一個打通公路的鄉鎮
汶川縣草坡鄉山勢奇峻,溝深谷長,是“5·12”特大地震后我省最后一個打通公路的鄉鎮。
9月12日,從213國道117公里處左拐,記者乘坐的汽車只用了5分鐘就到達了鄉政府所在地。如今的草坡,綠意盎然,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家園大變樣
草坡人的新家園 余普 董曉尚 攝影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因公路被阻斷,上百噸的糧食和其他救災物資,全靠村民每趟走四五個小時的山路背回去。金波村58歲的楊富玉就在這背糧的人群中。當時,鄉上照顧她,讓她到鄉政府領直升機運來的糧食。
楊富玉說,“我還背得動,我還是到山外去背吧。”那次,記者在草坡采訪了兩天,看到了草坡人面對災難的不屈與抗爭。這次,記者又來到楊富玉家,只見當年震松了的房子得到了徹底加固。門前,是她的三畝菜地,拳頭大小的甜椒紅紅綠綠,掛滿枝頭。這一季,她賣三茬甜椒,有四五千元的收入。眼下,她還了向親戚借的一萬元,貸的兩萬元重建款到期時,也一定會還上。
山上綠頂子,半山菜籃子,河谷花海子
草坡鄉農民的房前屋后種滿了多樣經濟作物 余普 董曉尚 攝影
當年,從山外背回來的口糧,讓草坡村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但斷道兩個月,飼料運不進來,草坡養殖戶余忠榮的養鴨場損失上百萬元。這次再去,4000只鴨子白花花一片。他說,一年有二三十萬的收入。
政府的救助,解決了全鄉800多戶村民生活和建房的燃眉之急。但還貸款、欠款,過寬裕的生活還得要靠村民自己。
記者在不少山坡河谷地帶的田地發現,與當初相對單一的種植業相比,草坡的經濟結構有了不少變化。鄉長劉杰用三句話來概括:山上綠頂子——種樹、種藥材;半山菜籃子——種蔬菜、種水果;河谷花海子——發展特色花卉。記者走訪了四五家養殖場,生豬、兔子、肉牛等均已實現了集約化養殖。由這些成規模的種、養基地牽頭,草坡鄉成立了益強專業合作社,目前帶動了全鄉近兩成農戶開始種從外面引進的蔬菜、天麻、獼猴桃、文心蘭,養殖新品種的肉牛、雞等。
收入的增加,讓不少農戶還了震后向親戚朋友借的錢。金波村李珍富、龍潭村劉玉友等7戶,提前還了為期5年或8年的災后重建貸款。
震后的“傷疤”長出新綠
穿行于草坡山間,時不時能見到山坡上亂石累累的地震垮塌體。這幾年,一旦下大雨,就會引起泥石流。鄉上的同志說,在草坡,像這樣的“后患”有80多處,每逢暴雨,鄉上的干部和各村干部分兩班,24小時監控,4年間,無一人因此死亡。工程治理陸續開展,或清理,或建擋墻、防護欄。在龍潭村,記者還看到有村民把碎石加工成砂石,賣到山外修路。
經過浩劫的草坡人,分外珍惜青山綠水。全鄉的森林覆蓋率保持在65%以上。高高的山頂上,一些震后的“傷疤”開始長出新的樹和灌木。草坡獨有的虎皮石,是城里人修假山的上等石材,曾占有成都絕大部分市場,震后已完全停止了開采。
9月7日,云南彝良地震。草坡人感同身受。記者到草坡采訪的前一天,草坡鄉收到干部和村民給災區的捐款7240元。
草坡人的生活像那綻放的新綠充滿希望。
來源:四川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