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地各部門推進總體戰略綜述(七)
深入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群眾是實踐主體。如何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和吸引他們積極投身到推進總體戰略的生動實踐中,加快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強大合力?各地各部門在探索和實踐中逐漸形成共識: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強化群眾主體地位。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城鄉發展差距,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把民生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檢驗深入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是否切實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是否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
阿壩州著力鞏固和提高牧民定居行動計劃和帳篷新生活行動的成果,深入實施“9 3”免費教育計劃、民族地區教育和衛生事業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全面完成扶貧開發和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工作,持續改善各族人民生產生活條件。該州將高半山區、高原牧區、大骨節病區、地震災區作為新一輪扶貧攻堅的 “四大重點區”,提出要打好全程、全域、全員扶貧攻堅戰。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認為,在城鎮建設中要同步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讓新進城人口有房住。將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征地拆遷安置房建設納入城市整體布局,合理確定需求規模。確保保障性住房與商品房建設標準統一,特別是外觀設計、建材使用、內部結構、設施配套、居住環境等方面要達到標準、保證質量。
宜居宜業是人民群眾的普遍愿望,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是民生所需。廣安加快污水處理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在全市所有鄉鎮推廣“建好一處休閑綠地、一個標準化農貿市場、一所標準化公廁、一座垃圾中轉站、一座污水處理站”的做法,推進農村垃圾減量化收集、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該市加快完成主城區、縣(市)城、鄉鎮主要街道的風貌塑造,注重沿路、沿河、沿山、沿街的生態綠化建設。
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巴中提出,實施教育提高工程,構建市、縣(區)、鄉鎮、村四級職業技術教育培訓體系,實施技能型人才和創業型人才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教育提高工程,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該市力爭每年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00萬人次以上,5年內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14萬人以上,實現每個家庭有1名以上致富能手。
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
激發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是深入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的題中之義。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來自哪里?這需要在群眾自主自愿的基礎上,創造條件,引導參與。
宜賓在多項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圍繞城市總規調整優化產業、新農村、交通等專項規劃,做到多規融合、疊加運行。該市不僅邀請美國易道、英國合樂、中規院等國內外知名規劃設計機構參與規劃編制,而且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建議,提高了規劃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使規劃更加符合當地實際。
自主決策、自我管理、民主監督,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構建城鄉新型基層治理機制。自貢市提出,全面建立以居住地為核心的社區管理體制,健全以城鄉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群眾自治組織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新型城鄉管理服務機制。
德陽大力實施社區建設 “雙百工程”,進一步推動城鄉社區標準化建設。加大綿竹樣板培育工作力度,努力探索具有西部農村特點的社會管理服務模式。
都江堰市鶴鳴村成立村(社區)議事會、監事會,在災后恢復重建中,重建方式、重建選址、戶型設計、工程監理、土地流轉等諸多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均通過議事會討論通過。
成都提出,要進一步完善新型基層治理機制,促進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培育農民參與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習慣和素質,著力提高農民的自治能力。
借助此類創新性做法,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內在動力和活力進一步激活,更多的新型農民和新型城鎮居民脫穎而出。
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前提是構建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基礎設施建設首當其沖。省交通運輸廳提出,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積極推進城鄉交通在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組織模式、管理制度機制等方面的一體化建設,實現城鄉交通合理銜接、有效溝通、安全暢達。“十二五”期間,我省將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縣(市、區)開展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試點,探索實現交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有效途徑。
達州注重結合連片扶貧開發、集中拆遷安置、鄉村旅游發展、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災后恢復重建等項目,建設新農村綜合體。各縣(市、區)大力實施“1 10”工程,每年至少建成1個新農村綜合體、10個新村,力爭到2015年,全市建成新農村綜合體40個、新村360個,讓更多農民共享現代城市文明成果。
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需要消除橫亙在城鄉之間的產權、戶籍等 “杠子”。
雅安市提出,大力實踐“農村產權制度、社保、戶籍”三項核心改革,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提高農民轉變為市民的能力,通過社保和戶籍制度改革,構建有利于人口遷徙的可轉移接續的社會保障體系。該市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邁出了步子——以有利于耕地保護和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為前提,積極穩妥開展土地整理,爭取民間資本進入土地整理市場,開展農村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和村鎮銀行的金融創新等。
省委農工委提出,合理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加大以縣為平臺的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整合和引導功能,探索通過農業擔保公司等多種方式,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更多投入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
改革,要在更大范圍內展開,讓更多城鄉居民享受到發展帶來的成果。省發展改革委透露,將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放寬城鎮入戶條件,大力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探索保留戶口遷移農民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的有效途徑,支持自愿有償規范轉讓農村財產權利。要逐步剝離附著在土地上的基本社會保障功能,健全和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真正讓轉戶農民“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
來源:四川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