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陸盆地”躍身“開放高地”


    時間:2012-08-08





      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引領四川優化產業布局、聚集發展要素、改善外貿結構——

      8月7日,《人民日報》在一版頭條刊登了題為《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引領四川優化產業布局、聚集發展要素、改善外貿結構——“內陸盆地”躍身“開放高地”》的長篇報道,本報今日全文轉載,敬請關注。

      今年5月30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全球首個創新中心在成都正式運行;此前的5月8日,四川與新加坡合作的重大項目——新川創新科技園在川開工建設。

      更早的4月9日,《財富》雜志在京宣布,第十二屆《財富》全球論壇明年6月在成都舉辦,這是該財經盛會首次落戶中國西部。國際“經濟標識”頻頻落戶,吸引眾多目光:為什么是四川?

      答案中關鍵詞不乏交集: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開放包容,區域地位突出,人力資源富集……一位外商的表述頗為傳神:地處中國快速發展的西部地區的中心,對跨國公司而言,那里已成為一塊充滿活力的磁石。

      “中心”、“磁石”,折射出四川以充分開放合作戰略引領,致力變“內陸盆地”為“開放高地”的不懈努力和碩果。

      一切并非偶然,只是水到渠成。

      突破產業“地域梯度”

      ——招大引強,更高層次優化產業布局

      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地處內陸的四川,對開放有著格外的渴望和追求。

      把握發展趨勢,全面審視省情,2007年底,四川提出建設輻射西部、面向全國、融入世界的西部經濟發展高地。

      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總量是基礎,產業是核心。布局如何調整、結構如何優化?

      省委、省政府認為,四川處在構建現代工業體系和現代城市體系的重要階段,處在要素集聚效應大于要素擴散效應階段,引進發展居于主導地位,必須鮮明地把承接重大產業轉移作為擴大開放的突破口,推動重點產業迅速崛起,在區域產業格局中形成競爭優勢。

      思路決定出路。

      招商引資,四川高點切入,圍繞重點產業招大引強,帶動配套企業集聚,促進相關產業迅速成長,努力突破產業轉移從東到西的“地域梯度”羈絆。

      電子信息產業的崛起,是最好例證。

      成都的東郊,曾有一批電子企業,撐起工業半壁江山。進入新世紀,全球制造業大轉移的浪潮,讓成都深埋多年的IT夢想再度發芽。

      從自覺到自信,拐點出現在2003年,筑巢引鳳,幾經呼喚,英特爾芯片封裝項目落戶成都,上下游企業接踵而至。短短幾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完成了資金、產業和人才聚集的關鍵步驟。

      機遇垂青有準備的頭腦。在英特爾中國區四川成都公共事務經理顧儀看來,成都把握住了來之不易的機遇。

      更大的推動力來自2009年。這一年,《四川省工業“7 3”產業發展規劃》發布,電子信息產業被置于首要位置,同時被賦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先鋒之責。

      從自信到自強,隨著富士康、仁寶、緯創、德州儀器等全球行業巨頭相繼入川,四川電子信息產業完成了從研發、制造到市場的完整布局。

      如今,全球每兩臺筆記本電腦的芯片,有一枚是在四川測試;全世界超過半數的平板電腦,產自成都。

      2011年,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突破3000億元;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首破百億美元關口,達到111.9億美元,是2008年的4.6倍。

      汽車產業的再生是又一成功例證。今年2月,世界500強企業博世集團成都工廠奠基,這是博世汽車底盤控制系統在中國大陸的第二個生產基地。

      對于四川汽車產業基地——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而言,世界500強入駐并不新鮮,這里已經聚集汽車主導產業重大項目200多個,其中世界500強企業40余家。

      看準汽車產業整合發展機遇,2009年,四川將汽車制造列為重點扶持培育的潛力產業。利用存量資源,四川成功引進德國大眾、一汽大眾、韓國現代、吉利沃爾沃等一批知名企業,到2011年形成整車產能35萬輛,總產值和銷售收入雙雙突破1000億元。

      在擴大增量中調整結構,招大引強立下“頭功”。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劉龍章說,早年承接產業轉移,有啥引啥;現在四川更加注重引進龍頭、集群承接,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四川還在能源電力、油氣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引進一批重大項目,推動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十一五”以來,四川“7 3”優勢產業增加值連跨4個千億臺階,占全部工業的比重超過70%。2011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51%。

      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為西部經濟高地建設標注“刻度”——

      2011年,四川引進國內省外直接投資突破7000億元,是2007年的3.6倍,總量居西部第一;

      實際利用外資突破110億美元,是2007年的5.5倍,總量居中西部首位;

      在川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220家,其中境外企業179家,持續保持中西部第一。

      “西部第一”、“中西部首位”……承接產業轉移的突破性進展,迅速壯大重點產業規模,同步提升產業層次,在轉方式中奠基四川長遠發展。

      跳出盆地看四川

      ——多向拓展,更廣領域聚集發展要素

      地處盆地,易為“盆地意識”所困,審視自身優劣勢,尋找發展新動力,必須跳出盆地看四川。

      2007年底,直面發展不足、發展水平不高的省情,四川省委強調:破除盆地觀念,強化開放意識;破除內陸觀念,強化前沿意識;破除自滿觀念,強化進取意識;破除休閑觀念,強化爬坡意識。

      “四破除四強化”,當時不啻振聾發聵,如今仍然意味深長。

      省商務廳廳長謝開華說:“對于地處內陸的四川來說,一般程度的開放還不行,必須是充分的開放合作。”

      拓寬視野、敞開大門,四川確定了突出南向、加強東向、暢通西向,擴大區域合作、強化次區域合作、促進泛區域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區域合作的“三向拓展、四層推進”戰略。

      促進區域合作,就是積極參與進去,謀求共贏發展。隨著成渝經濟區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川渝合作愈加緊密。國務院批復的《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將小平故里廣安確定為“川渝合作示范區”。廣安市委書記王建軍說:“我們加強與重慶主城區的規劃統籌銜接、基礎設施和產業對接,推進以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為重點的城際交通網絡建設,使廣安與重慶由相鄰變相通、相連變相融。”

      2011年,廣安引進重慶項目264個,到位資金173.1億元。緊鄰重慶主城區的鄰水縣開展產業鏈招商,在鄰水城南機電園區,七成以上企業來自重慶,八成以上產品配套重慶。

      已在成都連續舉辦12屆的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是四川充分開放合作戰略的重要見證。近3年來,西部12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西博會上共簽約投資項目近4500個,投資總額約2.3萬億元,其中四川約占七成;貿易成交總額6200余億元,其中四川占比超過四成。

      從西博會看四川,“投資西部、首選四川,投資四川、輻射西部”,已經成為外商共識。

      更多地引進和整合發展資源,還需反彈琵琶,用“走出去”帶動“引進來”。

      今年7月,四川波鴻集團斥資2.45億美元,全資并購加拿大威斯卡特工業集團,從而獲取該公司在世界排名第一的排氣歧管與渦輪增壓器殼體市場份額,及其先進鑄造工藝、材料應用和整車設計能力等。

       這是四川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最新大手筆。

     以生產石油鉆采設備著稱的四川宏華國際科貿公司,走出的則是一條“通過重大裝備出口帶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的道路。早在2010年3月,宏華公司獲得對外承包經營資格后,就在阿聯酋迪拜設立公司,參與中東地區鉆井工程競標。按照每臺鉆機價值1500萬美元、需要50名操作人員計算,宏華迪拜公司每年至少帶動出口4.5億美元,對外勞務輸出1500人。

      大有大的氣魄,小有小的靈勁。成都錦江電子科技公司是一家小型高科技企業,通過收購一家美國公司,獲得高端心血管介入耗材的先進生產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公司已將其生產技術和人才整體引入,填補國內心臟介入類醫療耗材的一項空白。

      跳出盆地看世界,世界并不遙遠。隨著充分開放合作戰略推進,四川企業“走出去”步伐更加有力。

      境外投資,四川企業四面開花。在東盟,川企投資最大鉀鹽礦項目;在南亞,川企成為承包工程主流;在非洲,川企成為品牌開發商。每一個大型項目“走出去”,都能帶動一批技術、設備和人才。

      2011年,四川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50.4億美元,名列全國第五;新簽合同額74.39億美元,名列全國第三。

      近4年來,四川外經合作累計新簽合同額237.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48.4億美元,穩居全國前列,總量占西部省份一半以上。

      更廣領域聚集發展要素,為四川發展打開一片新天地。

      不僅上塊頭,更有好勢頭

      ——協力聯動,更深程度改善外貿結構

      外貿規模躍居全國第十,繼續列中西部之首;進出口及出口、進口增長分別高出全國36.6、65.5和0.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全國外貿形勢相對低迷,四川仍交出一份搶眼答卷。

      “高于全國,優于西部,逆勢增長”,是四川外貿近年呈現的總體態勢。

      2011年,四川進出口總額達到477.8億美元,連續3年每年跨越100億美元臺階;進出口、出口在全國的排位分別比2007年上升3位和4位。

      長期以來,四川經濟外向度相對較低,這也意味著外貿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很大。

      潛力變實力,須下真功夫。

      面對外向度先天不足的短板,四川重視發揮合力,引進外資與促進外貿、加快外經發展相結合,實施“三外”聯動戰略。

      大力引進外資,承接產業轉移,拓展區域合作,為四川外貿調結構、轉方式提供了強大動力。

      隨著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壯大,平板電腦、中央處理器、集成電路、液晶顯示器等擔當出口支柱,四川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躍居全國第九位。

      傳統產業也在轉型升級中激發活力。成都艾民國際有限公司是家制鞋企業,歷經貼牌加工到自行設計、自創品牌的蝶變,其高端女鞋已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5年位列四川鞋類制造業出口創匯首位。

      今年上半年,成都鞋類出口額逆勢回升,增長32%。

      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實踐證明,加工貿易是后發地區植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興產業、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

      在分析四川產業、要素和產品特點的基礎上,四川確定電子產品、重大裝備、生物醫藥、特色化工、輕紡鞋類等五大類產品為加工貿易發展重點。

      省商務廳提供的數據表明,全省加工貿易規模從2007年的36億美元迅速提高到2011年的210億美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些產品。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霍偉東分析認為,四川外貿發展的強勁態勢,與承接產業轉移引入的增量密不可分,重點企業貢獻突出,部分產品出口從無到有,正是四川“招大引強”成效的有力佐證。

      “外貿引外資、外資促外貿、外經帶外貿”,四川對外貿易不斷創造新的增長點。

      不僅上塊頭,更有好勢頭。

      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機電產品占比由2007年的43%提高到2011年的59%,高新技術產品占比由20%提高到40%,兩項比重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國際市場不斷拓展。出口市場從2007年的181個增至2011年的206個,由2007年的五成以上集中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發展為亞洲、歐洲、北美“三足鼎立”。

      貿易方式呈現多元。4年間,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1.3倍,加工貿易增長5倍,其他貿易增長4倍。

      發展格局更為合理。以成都生物醫藥、德陽重大裝備、綿陽電子信息和攀枝花、自貢新材料為重點,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和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建設加快。

      對外貿易,企業是主體。最近4年間,四川有進出口實績企業增加1200家,其中有出口實績企業增加近千家;進出口上億美元企業增加34家,出口上億美元企業增加16家。

      這是四川外貿史上從未有過的速度和規模。

      交通提升、通關提速、服務優化……全省外貿發展的軟硬環境也大幅改善。

      貨暢其流,離不開一個“快”字。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歷史性突破,讓四川外貿長了底氣、更有銳氣。

      隨著雙流國際機場第二跑道、二號航站樓相繼投運,成都樞紐空運能力大幅提升,電子產品飛赴世界各地,每天出關400噸以上。

      總量躍升,結構優化,四川外貿翻開了后發趕超的新一頁。

      拓展新空間,站上新臺階。近年來,四川開放型經濟年均增長30%以上,高出全國平均增速10個百分點以上,“內陸盆地”漸成“開放高地”。

      以充分開放合作戰略為重要路徑,領跑西部、追趕東部的四川,調結構、轉方式方興未艾,西部經濟大省加快邁向全國經濟強省。

      開放的眼界決定發展的境界,四川的未來更值得期待。

      來源:四川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