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蜀都大道西段整治工程施工首個工作日,周一早高峰交通對施工區域及周邊道路通行能力進行了一次“大考”。從成都市交管局指揮中心監控的情況來看,整個城區交通較為平穩,但由于施工伊始,便與地鐵4號線施工“撞車”,西門片區多處施工給蜀都大道沿線交通帶來了巨大壓力。
昨日,成都交警共出動800警力保障早高峰城區交通,同時,為了打通人民西路路口、中醫附院路口等節點,交管部門也采取了臨時禁左、禁右等交通管控措施。
交警提醒
蜀都大道施工期間,這些交管措施還將根據道路通行情況臨時啟用,以緩解沿線交通壓力,屆時,請市民聽從民警指揮,根據交通指示牌通行。
中醫附院路口
禁直:中醫附院路口西側輔道禁止直行進城,公交車除外;
禁左:沿一環路由北向南(由羊西線方向駛來的車輛)禁止在中醫附院路口左轉駛上蜀都大道,公交車除外;
禁右:沿一環路由南向北(由青羊宮方向駛來的車輛)禁止在中醫附院路口右轉駛上蜀都大道,公交車除外。
西安南路路口
禁左:禁止沿蜀都大道由西向東(進城方向)在西安南路路口左轉;
禁左:禁止沿西安南路在西安南路路口左轉駛上蜀都大道進城。
人民西路路口
禁右:禁止沿東城根街方向由北向南(羊西線方向)右轉駛入蜀都大道;
禁左:禁止沿東城根街方向由南向北(祠堂街方向)左轉駛入蜀都大道。
現場
3點位分流施工路段全線排滿
成都市交管局為此啟動臨時交通管控措施,共在蜀都大道沿線設置7面臨時禁左標志牌、2面禁右標志牌以及1面禁止直行標志牌,控制駛入車輛總量。
昨日上午7時45分許,城區道路部分路段開始涌入高峰車流。蜀都大道西段施工區域中醫附院至人西路口,進城方向出現約150米長排行車隊;蜀都大道東段川賓至天府下穿出口出城方向排行100米。同時,蜀都大道二環路成溫立交至化成路口由南向北排行200米。
上午8時許,隨著高峰期的到來,施工區域車輛基本全線排滿,周邊道路壓力陡增。成都市交管局指揮中心向成都交警二、三分局下達疏導和分流指令。執勤民警開始在三環路羊犀立交橋、成渝立交橋、二環路雙橋立交橋對進入蜀都大道的車流實施疏導分流。
分析
東口為節點羊西線及一、二環車多
蜀都大道東段北打金至人西路口及金盾路、南大街、錦興路等道路均出現車輛排行,周邊道路羊西線、內環線、一環路中醫附院至青羊宮、二環路成溫立交至化成路口等道路受施工影響,車流量均有所增大。
“從整個早高峰情況來看,市區道路交通情況是比較平穩的。”成都市交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施工路段的主要交通節點在施工區域東入口,即蜀都大道人民西路路口。
成都市交管局指揮中心相關負責人分析說,從監控以及各交警分局搜集的情況得知,在與蜀都大道平行道路和中心城區的一、二環線上,部分路段排行較長,各條轉換道路包括像羊西線、西大街、濱江路的車流量相對于平時都有了明顯的增加,另外,施工路段上從中醫附院跨線橋一直到人西路口車輛比較飽和,但各條道路沒有發生嚴重的擁堵情況。
出行建議
90天施工期城西出行錯開高峰時段
蜀都大道施工將持續90天,雖平穩度過首個工作日,但沿線交通壓力仍非常大。成都市交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市民盡量采用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同時,希望市民調整好自己的出行時間和線路,錯開高峰期和施工區域。
隨著地鐵4號線各個站點施工啟動,城區的交通壓力還會繼續增大,交警部門會適時采取臨時交通組織和一些管控措施,希望廣大駕駛員能服從交警的指揮。交管宣天府早報記者黃云實習生王凌影
記者手記
最好的選擇是繞點路
蜀都大道西段施工,到底堵不堵,我準備坐公交從東到西試一試。
7點半一出門,就看到水碾河那個口子上站了好幾個交警叔叔,路中間多了個碩大的牌子:“蜀都大道西段施工,交通擁堵,提前繞行”。這時還不算堵,公交車跑起來還算暢快。
車行到市中心大慈寺、紅星路一段,明顯感覺車多起來了,車速很慢,但總算還在動,不算很堵。
可再往前進天府下穿的時候,車就排滿了,隧道口上堵起一片,公交車和私家車都在搶到往里頭擠,感覺相當焦慮。“不得哦,都堵攏這兒啦?”旁邊一位大姐掏出手機,喊在省醫院等她的家人不要急,“動都不動,還早得很……”
在天府下穿隧道足足“悶”了15分鐘,8點05分,終于從隧道里頭掙扎出來。但是隧道出口離施工路段入口就只有百米左右,又陷入新一輪的堵車之中。
跟進隧道口一樣,要想“擠”進施工路段入口,司機的技術要過硬才行。比如要像我坐的這輛車一樣,既要避開右手邊的“大家伙”81路加長公交車,又要小心左手邊隨時想超車的小車,還要盯到面前隨時可能冒出來的“電馬兒”……
好不容易擠進了入口 “瓶頸”,車道壓縮將近一半,但是反而可以慢慢向前開。雖然一路上幾個路口過得有點惱火,但施工路段之間反而沒有進口處那么堵。
將近9點,我的“體驗”完成,早高峰也結束了。總結起來,真正惱火的路段,就是施工路段兩頭入口和周邊道路。要想不在這些節點“卡殼”,最好的辦法寧愿繞點路,或者早點出門。
來源:四川在線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