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遂寧“舌尖經濟”定制化搶灘全球市場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25





      四川遂寧食品飲料產業澎湃的脈動,化作一組硬核數據:


      今年上半年,遂寧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921.8億元,同比增長6.8%。作為五大主導產業之一的食品飲料業表現尤為亮眼,增速高達10.7%。同時,本地食品企業正以智能化升級、定制化研發和全球化布局的三重引擎,牽引“遂寧制造”強勢突圍。


      政府賦能 “雙向奔赴”激活產業生態鏈


      食品飲料企業強勢突進的背后,是政府以“效率革命行動”打造的產業生態。


      “10.7%的高增速,源于政企同頻的‘雙向奔赴’。”遂寧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遂寧在全省首創市縣兩級雙向賦能靠前服務機制:審批時限壓縮70%,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覆蓋率提升20%,部分企業通過輸配電價下調,年均節省電費即超4000萬元。


      與此同時,遂寧市大力落實“3+2”地方經濟工作統籌法,資金活水精準澆灌。經信部門圍繞特別國債、專項債等方向包裝儲備項目34個,成功為晟味食品、遂寧高新區食品產業園等5個項目爭取資金3.84億元,解了企業擴產升級的燃眉之急。


      產業鏈“內循環”更趨暢通。遂寧市制造業產品精準智慧對接平臺吸引50戶食品企業入駐,發布產品200余種。1—6月,共舉辦食品飲料產業鏈協作配套和市場供需對接活動8場,累計新增訂單1.2億元,讓“遂寧造”食品實現更高效率的就近配套。


      智造革命 AI質檢與“黑科技”重塑生產基因


      四川美寧食品有限公司訂單火爆。“我們正在生產的訂單即將發往北京、上海等地,貨值約7000萬元。”美寧食品副總經理曹春平介紹,公司憑借肉類罐頭、單兵食品和蔬菜罐頭等多條產線,在國內外市場打下堅實根基,客戶涵蓋大型餐飲集團、各省市中端經銷商等。1—6月,企業外銷增長20%左右。


      生產線上,機器視覺替代人眼,大數據算法替代經驗判斷——在智能化程度高達80%的生產車間里,AI質檢系統正全天候“值守”。“過去依賴人工目視檢測,如今AI能實時精準識別剔除廢次品。”曹春平介紹,這項自去年引入的“黑科技”已覆蓋半成品與成品檢測,將出錯率壓縮至萬分之一,節省人工成本近60%,使得生產效率大幅躍升。


      當健康成為全球食品消費的核心關鍵詞,遂寧企業以產學研深度融合,在綠色健康新賽道加速搶灘。曹春平透露,公司正全力攻關低鈉低鹽、高蛋白低脂的新型肉類罐頭,同時研發快速便捷的野外應急保障食品,如自熱罐頭等。“搶險救災等特殊場景下,營養與便攜同樣重要。”為此,美寧食品組建20余人的專項研發團隊,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深度合作推進綠色食品研發,攜手央企共建綠色豬肉養殖基地,從養殖環境、飼料水源等源頭確保“綠色”。


      精準定制 深加工“菜單”直抵市場靶心


      炎炎夏日,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高端肉類加工車間正緊鑼密鼓地進行最后調試。機械臂精準投料、全自動包裝線高速運轉……一盒盒即將遠渡重洋的午餐肉罐頭在智能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流動”。該公司研發總監唐春介紹:“傳統肉類需求增長很快,公司去年就提前進行了布局。高端肉類加工車間預計9月底投產,年產值將達10億元。”


      “依托大客戶做大單品,凸顯定制化。”唐春介紹,公司深耕細分領域,將定制化服務做到極致,成為遂寧“舌尖經濟”贏得市場的核心密碼。


      “整體業務增長超10%,餐飲定制化服務實現翻倍增長。”唐春細數企業的“精準戰術”:戰略定位直指大客戶與大品類,在豬肉食材服務基礎上向深加工延伸;深加工業務聚焦午餐肉、預制菜、食材等四大板塊,僅午餐肉就設立專業模塊,專攻口感、色澤與香氣的自然融合。


      走進高金食品可以看到,四大類產品分區生產秩序井然,生產出各類食品。從脂肪與瘦肉的精確配比,到熱加工工序的關鍵參數把控,高金食品進行精準定制,使產品直抵市場靶心。上半年,高金食品產值達58.99億元,年產能近10萬噸的產品不僅覆蓋全國,更香飄東南亞和非洲。


      高金食品的智能化戰場同樣成果斐然——新增生產線實現切片、自動包裝殺菌、機械手投料全流程自動化,節省人工30%以上。為滿足高端渠道對健康自然的核心訴求,高金推出黑豬午餐肉系列,一方面在配方上做減法,僅用天然輔料激發食材本味;一方面在工藝上做加法,創新采用分段式滅菌技術,顯著提升高溫滅菌后的產品品質。


      遂寧將全力建圈強鏈,深化產業研究,動態更新圖譜,引導鏈主企業實施“智改數轉”。進一步推廣遂寧市制造業產品精準智慧對接平臺,通過配套活動提升本地采購率;優化“企業之家”服務,以全力“爭資金、爭項目、爭政策、爭試點”為抓手,幫助企業拓市場、搶資金、降成本。


      轉自:四川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