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晉城市政府出臺《關于推進“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扶貧的實施意見》,將在每個貧困村確立一個特色產業和產品,培養一個有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到2017年底,全市貧困村要全部達到“五有”標準,即村有產業、有帶動企業、有合作社,貧困戶有項目、有勞動能力的有技能,戶均新增產業收入3000元以上。
《意見》指出,推進“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扶貧,要將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把“一村一品一主體”作為產業扶貧的主要抓手,以貧困村為單元,立足資源稟賦、文化底蘊和比較優勢,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貧困村和貧困戶增收脫貧。在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市場導向、農民自愿的原則,積極培育發展優勢明顯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并充分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密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村的利益聯結機制,使貧困戶參與、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實現穩定脫貧、長久致富。
《意見》明確了具體的推進措施。在實施產業扶貧項目方面,要圍繞產業布局和區域特點,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為主體謀劃實施一批產業扶貧項目。同時各縣(市、區)要積極謀劃實施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確保貧困村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
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方面,要把產業扶貧的著力點放在打造具有帶動貧困村產業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重點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培育發展一批帶動貧困戶增收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按照產業化經營模式規范運行,促使其提檔升級,增強帶動能力。
加強產業扶貧組織創新方面,推進農業合作組織創新,推動合作經濟組織、貧困戶與企業建立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作經營、自主經營、委托經營等模式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強貧困村持續穩定脫貧能力。抓好貧困縣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工作,探索推廣“資產(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收益有分紅”的資產收益扶貧模式。
強化科技和培訓支撐方面,創新科技服務機制,支持幫扶單位結合幫扶村產業特點,與涉農各業務主管部門、貧困村建立技術服務合作,鼓勵科技人員到貧困村開展技術服務。優先支持貧困村承擔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特色產業發展項目。加大貧困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力度,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的培訓要實現全覆蓋。
同時,在完善財政金融扶貧政策方面,要加大財政金融統籌整合力度,積極爭取利用省級農業產業發展基金、中藥材產業發展基金、扶貧開發基金,整合市級財政產業扶貧資金,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等方式對貧困村產業發展項目予以支持。進一步完善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合作機制,構建“政銀企”對接平臺,擴大企業產業扶貧貸款,推進扶貧小額信貸工作。積極發展政策性保險,量身訂制覆蓋特色農業產業鏈的組合型農業保險產品,化解經營主體在帶動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產業中遇到的風險。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方面,支持開展“三品一標”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參與“互聯網+”新業態的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貧困縣農產品集散中心和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促進農民合作社與農產品批發市場、電商企業、超市、社區的對接,進一步促進貧困村和貧困戶增收脫貧。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