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山西省生物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以建基地、培集群、育龍頭、強支撐為著力點,推動生物技術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力爭打造國家生物經濟先導區和全國重要的生物經濟研發制造基地。
《規劃》明確了重點發展領域,結合我省生物經濟發展基礎和優勢資源,重點推進生物材料、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探索生物制造與傳統優勢產業高效耦合發展。做大做強生物材料和生物農業兩大特色優勢產業,重點培育生物能源和生物醫藥兩大潛力產業,著力夯實生物資源和生物安全兩大支撐基礎,形成具有山西省特色的“2+2+2”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在空間布局上,堅持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集聚集約、協同推進原則,重點發展太原生物經濟引領極,打造兩條生物農業特色產業帶,構建大同、運城、長治三個生物醫藥集聚區,促進生物能源多點示范,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協調互補、融合發展的生物經濟“一極兩帶三區”總體空間格局。
打造太原生物經濟引領極,以太原市為全省生物經濟發展核心,重點布局生物基尼龍等生物材料、生物法制乙醇及下游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培育兩條生物農業特色產業帶,依托呂梁市、晉中市、晉城市、臨汾市等地,重點布局發展雜糧、中藥材以及特色經濟作物;依托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等地,重點布局發展雜糧產業、飼草種植、生物育種產業;構建三個生物醫藥集聚區,在大同重點布局發展抗生素原料藥生產基地、全省創新藥物重要研發基地、仿制藥主要加工基地;在運城重點布局發展特色中藥生產基地和晉南新特藥基地;在長治重點布局發展現代中藥等產業。
《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生物經濟發展的制度政策環境不斷完善,市場主體蓬勃發展,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生物技術取得較大進展,生物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提升,生物產業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力爭打造國家生物經濟先導區;到2030年,生物經濟發展的規模和技術水平大幅提升,產業空間布局更加優化,生物經濟體系不斷完善,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到2035年,生物經濟綜合實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成產業鏈條完善、技術實力與產業競爭力突出的生物經濟強省。(王龍飛 王宇飛)
轉自:山西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