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強大動力。近年來,山西省圍繞“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發展目標,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快推進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
有效盤活農村土地資源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是黨中央直接領導下的一次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形成的制度成果是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樣的改革有效盤活了農村閑置土地資源,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增強了用地者對土地投資的信心,切切實實將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留給了農民、留在了農村。
9月15日,記者來到沁水縣嘉峰鎮,這里正在打造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示范區。“去年以來,嘉峰鎮借力百里沁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全力實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廊道內建設用地拆除騰退工作,將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入市再入股,實現集體經濟造血式增收。”沁水縣嘉峰鎮鎮長王坤說。
據了解,嘉峰鎮結合百里沁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布局,拆除違建占地達300畝。已拆除違建占地130畝,預計土地入市收入達2600萬元,土地入市后,將入市收入以入股形式與企業合作打造商業服務園區,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500萬元。
制度改革,涉及百姓切身利益,必須慎之又慎。王坤告訴記者,結合百里沁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工作,嘉峰鎮實行“兩個必須”的制度保障,即各行政村騰退置換的集體土地必須全部掛牌入市交易,不能隨意處置;所有入市交易所得必須全部轉入合作社賬戶作為股本經營。
強化村集體“三資”管理
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涉及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事關村民利益的點點滴滴,管好農村集體“三資”,就是守好村民家底。
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是為了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和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穩定。今年年初,我省農業農村經濟與法律服務中心連續發布農村集體“三資”管理100問,詳細解讀了有關農村集體“三資”的相關情況。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了全國20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平定縣鵲山村是我省唯一入選該案例的村。
9月9日,記者走進平定縣鵲山村,感受了該村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集體資產所有權行使主體,積極盤活集體資產資源、引領集體成員實現共同發展的成功實踐。
“我們這個陽光三資平臺APP非常方便,只要輸入身份證號,就能查到全部的財務情況。我們村的村級財務非常透明,實現了人人監督、時時監督、事事監督。”鵲山村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任計淵告訴記者,“去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130萬元,到2025年,預計穩定在300萬元以上。”
鵲山村能夠入選此次全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離不開規范的“三資”管理方法。新時代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不僅可以促進共同富裕,還能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推動農業生產托管提質增效
近年來,山西省大力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扎實落實《山西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條例》,推動農業生產托管提質增效。
農業生產托管是農戶等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可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增加小農戶土地科技含量,降低小農戶經營成本,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最終實現農戶增收、土地增效。
永和縣是山西省農業生產托管高質量發展試點縣。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該縣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托管之路。為精準掌握托管作業的數量和質量,該縣將大數據應用于農業生產托管,為機械安裝定位系統,實時監測統計作業軌跡、類型、作業面積和質量。
“你看,我手機上的智慧托管服務平臺如果顯示有農機手們正在作業,我就能看見他們作業時所在的位置,作業面積也能統計出來,非常智能。”永和縣四方農機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馮雪云介紹道。
截至8月底,山西省共有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3.2萬個,其中直接參與托管服務的有1.58萬個。出臺了《山西省農業生產托管省級示范服務主體評定與監測辦法》,確定首批40個“山西省農業生產托管優質服務主體”,并建立省級名錄庫。圍繞有效服務小農戶,我省強化服務方式創新,以縣為單位,因地制宜確定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劉迎春)
轉自:山西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