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山西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王文保,山西省國資委副主任侯國偉,山西省國資委科技創新處(央企服務處)處長劉紅民3位負責人對《省屬企業科技創新“1551”工程實施方案(2024—2028年)》進行了詳細解讀。發布會由山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騫進主持。
王文保指出,山西省國資委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持續強化省屬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五個堅持、五個全面”為抓手,營造一流創新生態,賦能提質增效。在“五個堅持”部分,堅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全面統籌部署;堅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全面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推動省屬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堅持創新體系效能提升,全面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全面實施人才強企戰略。
王文保介紹,山西省國資委緊緊依靠科技創新為省屬企業轉型升級增勢賦能,形成以創新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一是研發投入呈現穩定增長態勢。2020—2022年,省屬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率超過20%,2023年省屬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增幅達到20%以上。二是創新平臺體系基本形成。構建起了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院梯次銜接的創新體系。已建成國家級各類研發創新平臺27個,其中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重組;省級各類研發創新平臺194個,其中省實驗室3個,省重點實驗室18個,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21個。三是科技研發水平明顯提升。“十四五”以來,省屬企業累計承擔省部級以上課題216項,其中國家級課題25項;共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64項,其中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5項;申請專利近萬件,授權專利7928件。四是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相繼取得突破。潞安化工煤基合成Ⅲ+基礎油、晉華爐工藝技術,太重集團基于5G(技術)遠程操作的挖掘機、10兆瓦風電機組,華陽新材鈉離子電池、高性能碳纖維,晉能控股煤礦區煤層氣與煤炭協調開發等技術與產品,填補了國際國內空白。五是科技成果加速落地應用。山西焦煤“110”工法已在集團公司16座礦井60個工作面開展應用;重介選煤智能控制系統每年創造經濟效益超過6000萬元。華陽新材全球首批量產1GWh鈉離子電芯生產線投運,全國首個2000噸鈉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項目投產。交控集團低碳耐久型不銹鋼護欄已在多個高速大修項目推廣應用,自主研發的隧道智能檢測車經濟效益明顯。太重液壓挖掘機、工程起重機批量化產品研發已實現銷售收入近億元。潞安化工晉華爐系列先進煤氣化技術近三年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超70%,形成產值50億元。大地控股在鹽堿相關技術等領域完成示范推廣面積約10000畝。
王文保表示,未來山西省國資委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部署省屬企業科技創新“1551”工程,實施科技創新“一把手”工程,加速綠色低碳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山西省屬企業充分發揮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科技創新作用,為山西能源革命和“雙碳”戰略發展注入強大動能活力,為山西省加快轉型發展、奮進“兩個基本實現”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侯國偉介紹了《方案》作為省屬企業科技創新領域第一部中長期行動指南,具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適用范圍廣泛,二是覆蓋創新生態鏈全流程,三是可操作性強。《方案》共分五個部分,主要內容第一部分,堅持“一個”總體目標。即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提出了省屬企業科技創新“1551”工程實施的總體要求及三項基本原則,并明確提出了一年、三年、五年具體目標任務。第二部分,突出“五大”功能定位。一是搶當科技人才集聚地,二是勇當原創技術策源地,三是競當融通創新示范地,四是甘當成果轉化試驗地,五是爭當產業發展新高地。優化產業布局結構,實現從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第三部分,實施“五個一批”專項行動。一是統籌優化一批創新平臺,二是攻克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三是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四是晉級一批“鏈主”企業,五是產生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 第四部分,加大“一攬子”政策供給。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才,山西將優先在科研序列破格任用或提拔。劉紅民介紹了《省屬企業科技創新“1551”工程實施方案(2024—2028年)》中政策設計的創新點。研發投入機制方面,鼓勵支持企業探索建立獨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的研發準備金制度。嘗試由省屬企業聯合出資,適度撬動社會資本,共建創新引領基金。激勵保障機制方面,對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省屬企業,探索實行結構化或者復合掛鉤方式確定工資總額決定機制。對應用基礎研究科研骨干人員歷史貢獻在薪酬分配激勵中未充分體現部分予以薪酬補償。建立應用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發展“雙通道”。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才,優先在科研序列破格任用或提拔。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方面,探索開展項目組科技攻關模式,開展崗位分紅、項目收益分紅。提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及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示范應用場景項目補貼政策。考核分配機制方面,探索建立省屬企業科技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優化科技創新分類考核。對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省屬企業,將相關任務納入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容錯糾錯機制方面,企業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嚴格貫徹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在推進中長期激勵等制度改革、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開展原創技術研究、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重大裝備國產化等工作過程中,依據有關規定予以容錯處理。(記者 閆俊榮)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