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綜改示范區:以優化升級助力高質量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4-25





      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下稱“示范區”)是建設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試驗區重大使命的關鍵一招,是山西省轉型發展的排頭兵、先行者。國家稅務總局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稅務局按照“蹚新路、打糧食,走在前、做示范”的總體要求,堅決守牢扛牢使命任務,充分發揮拓展職能作用,科學研判區域經濟發展和企業稅源情況,更加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大力提振市場信心,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示范區目前總體經濟承壓前行,持續趨好。2023年,示范區經濟稅收運行總體良好。從增值稅發票數據看,企業銷售開票金額超1萬億元,同比下降9%,銷售收入有所滑落。全年累計完成各項收入278億元,同比增長27%,增收58億元,其中,稅收收入完成約167億元,同比增長29%,增收37億元。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34億元,民營企業享受優惠超七成,是主要受益對象。


      截至2023年底,示范區期末正常戶數同比增長28%。全區市場經營主體購進高技術設備、高技術服務同比分別增長15%、22%,企業技術改革需求提升。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三類非省內傳統行業市場經營主體數量排名全區前三。全年金融業銷售開票金額同比增長72%,金融服務供給端呈現出良好市場預期,企業經營活躍。


      2023年,示范區第三產業銷售開票金額在經濟中比重過半,第三產業稅收收入占全區稅收收入的68.8%,稅收貢獻同比增長8.98%。以“年度納稅規模1億元以上”、“具有一定成長性”且“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為劃定標準,選定19個非傳統重點樣本行業進行動態跟蹤分析,全年19個非傳統重點樣本行業實現逆勢增長,增值稅開票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高于全行業平均增速18個百分點,新興產業引領增強,創新升級加快。


      2023年,示范區高新技術企業1011戶,分布于新材料、新能源、醫藥制造業、高技術服務、先進制造業等多個新興領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稅收同比增長43%,高于全行業增速14個百分點。按類別劃分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和數字要素驅動業四大類(包含127個行業小類)均實現兩位數增長。高技術、新產業以其集聚效應成為財政收入主要增長點。


      2023年,示范區服務類消費開票同比增長23%,其中住宿業、旅游飯店及旅游業(旅行社及相關服務業)同比分別增長65%、224%、164%。商品類消費開票同比增長49%,其中糧油食品等生存型消費、金銀珠寶等可選商品類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消費市場快速復蘇,需求加速釋放。


      2023年,工業企業銷售開票金額3880億元,同比增長3%,高于全省區平均增幅12個百分點。但受原材料價格上漲、部分商品內需消費依然較弱、產銷下滑等因素疊加影響,制造業銷售開票同比出現下降,仍有進一步恢復空間。此外,近年來,綜改區在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產業鏈強化、科技創新等方面發力明顯,但從全年發票數據來看,綜改區與省外市場貿易尚未形成穩定的貿易、產業合作模式,有待進一步提升。


      推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工作,有以下建議:一是加快補強“鏈主”企業發展短板。稅收數據顯示,2023年,全區52家產業鏈鏈上企業銷售開票金額同比下降9%,購進金額同比下降12%。建議加強對重大項目“鏈主”企業發展的指導和統籌,著力以項目帶動新型制造業振興升級,培育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知名品牌。發展特色園區新工業,關注國家重大戰略經濟,主動對接省內重點項目,推動產業鏈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上下游企業引入綜改區,高效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聚鏈成群打造“一鏈一群”,增強產業鏈韌性。重點培育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儲備優質稅源,增強“造血”能力。


      二是加快推動跨省域區域深度合作。建議搭建與省內外企業長期商業意向合作平臺,主動接洽“京津冀”產業轉移、“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部地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引導國企央企在綜改區投資、建廠,聚焦新領域、新產業相關領域積極開展合作,解決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省外市場發展實際問題,補齊區域合作和經濟協同發展短板。


      三是加快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建議抓住當前綜改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和機遇,以優化營商環境為抓手幫助企業提升防風險能力,在減壁壘、加支持、建機制三方面同向發力,直面企業訴求、解決企業難題,幫助企業用足用好包括高新技術、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在內的各類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在數實融合、強化技術研發和數字化應用場景拓展等方面探索。發展和引進一批人才密集企業,如國家級實驗室、研究中心、知名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帶動高精尖人才向山西綜改示范區流動。(李曉艷 鞏寶文)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