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山西晚報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山西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4-2030年)》印發,提出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3.5%,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社會參與度得到提升;到203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9%,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4%,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執法能力、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和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山西作為華北地區重要的基因寶庫,生物多樣性資源豐富。全省擁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野生高等植物達2743種,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41種,已記載昆蟲、蜘蛛等3793種,大型野生真菌573種。此外,山西的遺傳資源頗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豐富。地方作物品種、畜禽品種、中藥材、食藥用菌種等資源均獨具優勢。
我省明確了中長期目標與愿景。到2035年,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制度、標準、監測、評估體系全面完善,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可持續利用機制全面建立,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原生境)得到全面保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7.2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4.5%,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占全省陸域國土面積的11%以上,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到本世紀中葉,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得到顯著提升,生物種群規模得到恢復,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和諧。
未來,我省將在多個優先領域采取行動。在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方面,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健全治理體制機制,建立規劃計劃體系,開展宣傳教育,推動企業參與保護,完善公眾參與機制。例如,對標國家立法進程,推進省內相關立法及法規修訂,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及制度體系,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
在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威脅方面,強化生態空間保護,開展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強化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提升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強化生物遺傳資源保存,建立健全外來入侵物種防控體系,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加強污染防治,推進氣候變化協同治理。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的保護,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加快國家公園建設,構建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體系等。
在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方面,實施農林牧漁可持續管理,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推動野生物種可持續利用,實現生物遺傳資源獲取和惠益分享,加強傳統知識保護與傳承。例如,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種業基地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地的保護與利用研究,開展城市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等。
在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開展生物多樣性評估,推進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建設,嚴格生物多樣性保護執法,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加強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和交流。比如,開展黃河流域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建立野生動植物資源智慧監測網絡,強化執法能力建設等。(記者 武佳 實習生 趙佳琪)
轉自:山西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