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0-17





      10月14日上午,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 深化全方位轉型”系列主題首場新聞發布會,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太忻經濟一體化發展促進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張翔表示,今年以來,省發展改革委切實履行宏觀管理和經濟綜合協調部門職責,努力推動全省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全省經濟發展態勢穩中向好


      2023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7萬億元。今年以來,經濟增速持續回升、逐季向好,二季度增速較一季度提高1.5個百分點。三季度,多項指標繼續好轉,規上工業增速、煤炭工業增速降幅收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實現由負轉正。 張翔介紹,我省充分發揮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和年度計劃預期引導作用,不斷加強經濟運行分析調度,加強財政、產業、就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的協調配合,推動全省經濟運行保持穩定恢復態勢。同時,我省扎實推動“兩重”“兩新”政策發力顯效,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超127億元,在全國首批出臺“兩新”實施方案,重點領域配套工作方案全部印發,9月份又出臺加力支持“兩新”具體舉措,家電支持范圍從國家明確的8類擴大至15類,進一步提高汽車更新置換補貼標準,老舊貨車以舊換新支持范圍擴大到甲醇、燃氣貨車。今年爭取的609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于9月份全部發行,目前已支出356億元,對全省大事要事和民生支出形成有力保障。


      省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副主任楊韶欣介紹,“兩新”擴大投資、促進消費的作用不斷顯現。在擴大投資方面,設備更新政策持續推進,有效調動了企業更新各類設備的積極性。在促進消費方面,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的加速落地,有效激發了消費潛力,讓真金白銀直達消費者。


      此外,我省持續擴大有效投資,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建成投運。我省充分運用“四全工作法”,服務保障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年度建設省級重點工程項目開復工率達93.8%,謀劃多年的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并進入建設階段,集大原高鐵、雄忻高鐵、太原機場三期改擴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建設,一批先進制造業項目建成投產。分三批次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共180個,推動企業投資信心逐步恢復,今年一季度以來民間投資持續保持正增長(1—8月增長1.4%),扭轉去年持續下跌局面。1—8月工業投資增長9.6%,裝備制造業投資、高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增長40.2%、23.9%,成為拉動投資主力軍。


      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縱深推進


      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是中央賦予山西的歷史使命。張翔表示,2019年以來,我省堅決扛牢重大使命任務,重點圍繞“五大基地”建設,深化改革創新,強化協同聯動,扎實推進各項試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能源供給更加綠色多元。煤炭智能開采領跑全國,50%以上煤炭產能實現智能化開采,建成30個綠色開采試點示范煤礦,煤炭先進產能占比近82%,煤炭產量連續4年全國第一。晉電外送全國第二,2023年外送電量1576億千瓦時、覆蓋23個省份。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全面提速,今年8月底裝機占比48%,比2019年提升14.1個百分點。


      能源消費更加低碳高效。“十四五”前三年全省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0.9%,降幅居全國前列。綠色制造加速推進,建成115個國家級綠色工廠。累計完成煤電機組“三改聯動”6565萬千瓦,現役煤電機組100%達到燃氣級排放標準。在產鋼鐵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焦化行業先進產能占比超96%。城鎮新建建筑全部達到綠色建筑標準。


      能源科技支撐更加堅實有力。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全面啟動,“晉創谷”創新平臺穩步實施,華為煤礦軍團全球總部落地太原,首個煤炭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線運行,全球首款醇電混動汽車、新型甲醇牽引車和我國首臺氫燃料電池混動力機車首發下線。首批認定10個煤基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建成97家省級以上能源科技創新平臺。


      能源體制機制更加完備高效。電力現貨市場率先在全國正式運行。出臺我國首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促進工作的省級地方性法規。煤層氣勘查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價·新華焦煤價格指數成為全國價格風向標。大連商品交易所山西產業服務基地揭牌成立,全國首家焦煤期貨鐵路站臺交割倉庫落地山西。


      能源開放合作持續擴大。高標準打造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致賀信或發表主旨演講。與亞開行、歐投行等國際組織合作,實施了一批綠色低碳開發示范項目。“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不斷深化。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產品出口勢頭迅猛,其中太陽能電池1—8月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25.3%。


      數字經濟成為發展新引擎新動能


      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明確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23年我省數字經濟規模為6418億元,同比增長12.8%,增速位居全國前列。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閆中立表示,今年以來,我省數字經濟提質升級,主要取得四方面的成果。


      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我省深入實施《山西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和“數據二十條”,出臺《山西省數據工作管理辦法》《山西省促進先進算力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和推進數據工作的頂層設計持續強化。


      數字基礎設施優化升級。截至8月,全省累計建成5G基站數10.7萬個,1000M以上用戶數達到329萬戶,7個市成功入選國家千兆城市。全省在用、在建數據中心設計機架規模達到101.2萬標準機架,據《中國綜合算力指數(2024年)》顯示,我省綜合算力指數全國第八,大同市在城市算力分指數位居全國第三,我省算力發展整體處于全國前列。


      數字應用賦能多點突破。能源領域,山西煤炭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式發布,截至8月,全省累計建成智能化煤礦134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564處,全省3200處井下固定崗位實現無人值守,煤礦本質安全水平明顯提升。醫療領域,醫療數字影像云平臺項目順利啟動,致力于打通省內383所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的影像數據,實現“晉享智醫”“晉醫互認”。文旅領域,組織開展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示范專項,選取關公文化等6個試點,充分挖掘我省豐富文旅資源。


      數字經濟發展生態持續向好。第二批組織認定了3家省級數字經濟示范園區和4家省級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大同成功獲批國家數據標注基地。積極參加第七屆“數字中國”峰會,展示我省數字經濟發展成效,提供省內企業交流合作平臺。組織開展“數據要素×”典型案例征集,共征集典型案例138個,4個典型案例進入國家復審名單。組織了2024年“數據要素×”大賽山西分賽,共有472個團隊報名,涌現出一批優秀項目和技術人才。(記者

     張毅)  


      轉自:山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