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推動農機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 “智慧種地”遍布田間地頭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25





      田野間,無人植保機精準作業,智能拖拉機自動耕作,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墑情……如今的三晉鄉村,智慧農機正重塑農業生產圖景。近年來,山西以政策為引、技術為要、人才為本,通過補貼撬動裝備升級、智能技術重塑生產模式、專業培育鍛造人才隊伍,推動農機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加速邁進,為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奏響鄉村振興的“智慧樂章”。


      政策精準“滴灌”激活升級新動力


      “報廢舊農機給補貼,買新機再享優惠,這政策真是給到了咱農民心坎上。”日前,晉城市澤州縣川底鎮上小河村農戶李強指著剛登記報廢的手扶拖拉機算起了“政策賬”:老舊農機拆解能得兩份收益,比賣廢鐵多賺近千元,再添錢換臺智能播種機還能省三成成本。這是山西省以政策杠桿撬動農機升級的縮影。


      政策供給的“組合拳”正精準發力。在購置端,晉城市陵川縣今年安排6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特色農機補貼,將中藥材、水果、雜糧等產業所需機械納入補貼范圍,按購機總價35%給予補貼,單機最高補3萬元,農民累計補貼額可達10萬元。“以前買臺中藥材收割機得花8萬多元,現在能補2萬多元,合作社一口氣添了3臺,采收效率提高了5倍。”陵川縣附城鎮一家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王建國說。


      在更新端,多地推動老舊農機“退役”提速。運城河津市將享受補貼的農機具種類從14類擴增至25類,組建服務小分隊深入鄉鎮,讓農機手譚智博等從業者享受到“報廢+購置”雙重實惠;臨汾市大寧縣設立標準化農機報廢回收點,通過規范拆解流程、簡化申領手續,已淘汰高耗能農機120余臺;澤州縣開展田間宣講活動,單日就核驗登記報廢手扶拖拉機80余臺,讓政策紅利直抵田間地頭。


      從“買得起”到“用得好”,政策體系持續優化。全省統一實行“自主購機、先購后補、直補到卡”機制,通過總量控制、定期公示進度確保公平;針對丘陵山區特點,對特色農機“量身定制”補貼標準,推動適應小地塊的智能農機裝備走進深山溝。


      智能裝備迭代 重塑生產新圖景


      近日,在朔州懷仁市舉行的山西省第十屆農機操作手大賽現場,一場“智能農機大比武”精彩上演:T70農業無人機載著70公斤藥液,靈活避開果樹完成精準噴灑;MX1404型智能拖拉機在虛擬路線指引下完成旋耕作業,誤差不超3厘米。


      裝備升級的“加速度”,體現在功能迭代的每一個細節里。載重70公斤的大疆T70無人機,憑借智能避障系統,改變了傳統人工作業效率低的現狀,使單日作業效率提升了60倍;五征智能拖拉機搭載北斗導航,可實現夜間無人作業,讓晉南麥區搶收效率提升了40%。“以前雇6個人收100畝玉米得花3天,現在用智能收割機配合無人植保機,僅需1天就能完成。”運城市鹽湖區種糧大戶張伊臣說。


      智慧技術正穿透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日前,在太原古交市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培訓現場,學員們正圍著電驅式精量播種機進行實操:設定株距、輸入土壤數據,機器便自動調整下種深度,每畝節約種子20%。“這機器還能連接手機App,播種進度、出苗率可實時查看,比老經驗可靠多了。”學員王亮的手機上,農業大數據平臺正同步推送周邊地塊的墑情預警。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技術賦能重塑生產邏輯。運城市芮城縣的蘋果園里,智能巡檢機器人沿著軌道穿梭,通過圖像識別判斷果實成熟度;晉中市的谷子種植基地,物聯網設備收集的土壤數據指導變量施肥,化肥用量減少15%仍實現增產;位于太原市清徐縣的六味齋云夢塢文化產業園的實訓基地里,學員們學習用數字化工具管理農機調度,讓跨區作業效率提升25%。智能裝備的普及,正推動山西農業從“看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型。


      育訓賽三位一體 鍛造振興新力量


      “理論考農機法規,實操比無人機配藥,這大賽比的就是真本事。”在山西省第十屆農機操作手大賽現場,農機手李建國正帶著徒弟反復練習拖拉機掛接農具的技巧。據了解,這場賽事匯聚了50名農機手,通過“老帶新”實戰演練,使參訓人員平均作業效率提升30%。


      以賽育人,為技能成長鋪設“快車道”。省級層面,山西省連續10年舉辦農機操作手大賽,參賽選手中35歲以下占比從首屆的12%升至48%,20歲的00后無人機飛手王宇軒憑借精準避障技術闖入全省六強;市級層面,運城市舉辦“大疆杯”大賽,將拖拉機維修、谷物收割等實用技能納入比拼,30名參賽選手中12人獲得高級職業技能證書;縣級層面,古交、芮城等地以賽代訓,讓“比學趕超”成為農機手的新風尚。


      系統培訓,為人才成長搭起“腳手架”。古交市的智慧農機培訓班里,50名學員開啟了一場沉浸式學習之旅:上午學農業大數據應用,下午練無人機操控,傍晚赴企業考察數字化管理;芮城縣的培訓班則邀請省級專家,圍繞丘陵山區農機操作、新機具保養等內容“定制課程”,學員結業后能獨立操作智能播種機的比例達92%。“以前只會開老式收割機,現在學了智能裝備,找工作很搶手。”芮城縣學員張小梅的筆記本上,記滿了智能農機的故障排除要點。


      從“新手”到“能手”,人才梯隊有力支撐產業升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山西省開展農機技能培訓超200場次,培育智能農機操作手8000余人,其中3000人加入農機合作社,帶動服務農戶超10萬戶。在陵川縣的中藥材種植區,經過培訓的無人機飛手讓農藥噴施效率提升5倍;在河津市的玉米主產區,持證農機維修工將設備故障響應時間從24小時縮短至4小時。一支支“懂技術、會操作、善管理”的人才隊伍,正成為智慧農機落地生根的關鍵力量。(記者 高增玉)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