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合作社+農戶”山西省農業合作社亮點紛呈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胡健 喬棟    時間:2017-02-14





      打開一箱包裝精美的禮盒,里面放著12個蘋果,蘋果上面印著“十二釵”的圖案。“猜這箱蘋果最高賣過多少錢?”山西省萬榮縣華榮果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新立沖記者神秘地眨眨眼。“三百一盒!那是上次臺灣有個協會,專門研究這個的,一看我們這個圖案就相中了,一下子定了幾百盒!”“這只是其中一種圖案。你看,還有按生肖來的,按十大元帥來的,你能想到的,都能通過模板印出來!”黃新立笑著說。僅僅通過這么一個不需要多大成本的“微創新”,他們合作社的蘋果就找到銷路。在山西,這樣的合作社還有很多。


      合作社做“加法”,不斷適應市場,社員信心滿滿


      走進中陽縣潤通農牧專業合作社,“哞哞”的牛叫聲就從后面的棚里傳出來。旁邊,獸醫推著消毒車,給牛圈里噴灑消毒液。“山東拉回來的牛,金貴著呢,喝水都得加熱器加熱后,才敢讓它們喝。”負責人任潤虎說。


      潤通農牧專業合作社的模式,正是目前最為“流行”的“合作社+農戶”的形式。“村里散養牛的也有,但是不成規模。拉到這里來,就在這上班,能掙工資,賣了牛將來還能分錢,這事誰都愿意干。”合作社員工劉利鋤說。


      “你看這6000多平方米的地方,現在養了300頭牛,那邊完全還能再擴大養殖規模。現在我們就能對接市場,但是有時候還存在‘盲區’,縣里建議我們聯合成立公司,到時候抗風險能力肯定能提升。”任潤虎信心滿滿。


      這樣的合作社如雨后春筍,在山西不斷發芽。“山西省早在2004年就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的意見》,這在全國來說也算早的。當年,就有1300多家農民協會改制為合作社,到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的時候,這個數字已經成了4790家。”省農業廳經管局副局長馬向榮說。


      適應市場、切入市場,合作社自身也在不斷升級。馬向榮說:“最初的模式,是合作社統一向社員提供種子、統一的田間指導等服務,越到后來越發現,合作社雖然能把農戶聚集起來,共同抵抗風險,但是跟市場對接還存在障礙。”


      “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應運而生。“引入市場化公司,就可以從原來的簡單模式,升級到全方位的服務模式。比如統一購買原材料、統一加工儲藏、統一銷售等。事實上,這和原來的模式不是時間上的前后關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


      晉中市祁縣西六支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600畝的溫室大棚、400畝的拱棚……到了這里,仿佛進入了一個大棚的世界,一眼望不到頭。一位村民說:“我們這里的蔬菜種植是‘六個統一’,從買到賣都是統一進行,在超市賣的可搶手呢!”


      還能接著“加”,“政府+公司+合作社+農戶”就此誕生。


      在山西,不少縣市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比如臨汾市大寧縣的西瓜、呂梁市嵐縣的土豆、運城市萬榮縣的蘋果等,在山西省內享有盛名。這些地方也都成立了數量眾多的專業合作社,但相對而言,還不能形成像“沁州黃”一樣的地域品牌。


      這也正是各地政府掛在心頭的事。去年秋天,萬榮縣“一顆快樂的蘋果”在運城市果博會上大放異彩,靠的就是當地政府對蘋果的整體品牌營銷。“我們縣雖然合作社多,但是都有各自的品牌,形不成合力。我們通過整體設計,要讓萬榮的‘快樂蘋果’走向世界!”萬榮縣果業中心副主任閆文玉說。


      “萬榮笑話”“萬榮花鼓”是山西省非遺項目,萬榮縣以“快樂樂天”的內核出發,取萬榮花鼓舞蹈造型,并結合萬榮的“萬”字以及蘋果造型,形成了一個以蘋果型為主體、快樂和地域特色并存的視覺符號。“現在我們的蘋果包裝上都打上了這個品牌標識,縣域內有一定規模的合作社都能加入,能提升眾多合作社蘋果的市場競爭力。”閆文玉說。


      跨區域、玩電商,合作社發展亮點涌現


      去年12月18日,山西省首屆農合組織發展論壇在太原召開,省內外2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了會議。在此次發展論壇上,由省內15家跨地區、跨行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山西晉強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面對自然災害風險、市場風險、食品安全風險等諸多方面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受組織分散、沒有市場話語權等因素制約,收入得不到有效保證。這就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產生的背景。”晉強農業聯合社的理事長張照俊對記者說,“我們成立晉強農業聯合社就是要抱團取暖,通過強強聯合,最終服務于基層農民。”


      目前,晉強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正在清徐縣籌建一個集種植、養殖、加工、倉儲、銷售、旅游、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生態示范園區。


      這不是山西省第一家農業合作社聯合社。“目前山西省已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228家,加入聯合社的合作社達到1461家,平均每個聯合社有6.6家合作社,加入聯合社的社員數為52958戶,平均每個聯合社社員戶數達到240.7戶。”馬向榮介紹。


      合作社之間的“再合作”,是山西省農村合作社的新亮點。形式上的創新,還有土地股份合作社、金融創新合作社等。在晉中市太谷縣,記者碰到了三圣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成員郭永明。


      “合作社現在有71戶,除了種植晉酥梨、紅棗等,我們還開了農村旅游采摘等項目。其中,有一多半是土地形式入股,除了在合作社工作,年底還有土地收益分紅。”郭永明說。


      互聯網應用也是山西省農村合作社的亮點。


      時值數九寒天,天氣格外寒冷,空氣似乎也凝固起來。但在板棗之鄉稷山縣,卻絲毫沒有御寒的“冬眠”,電子商務已經深深融入了板棗生產銷售環節。


      稷峰鎮陶梁村是縣里板棗生產主產區之一,栽植板棗已有千年的歷史,全村7000畝土地清一色種植了板棗,年產板棗達250萬公斤。在京東稷山翟店服務中心、稷山通和電子商務店,記者看到幾名工作人員正把稷山板棗分級分包按單發往全國各地,忙而有序。“現在訂單非常多。我們要讓稷山板棗通過電商銷售各地,讓全國人民都嘗上香甜可口的稷山板棗。”幾位電商人這樣表示。


      縣里還舉辦了農村電子商務培訓班,根據具體的產業特點,分別從“電商時代營銷模式的變遷”“微店店鋪的個性設計”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培訓,并現場幫助棗農操作下載、注冊微店和淘寶的運營。


      發展水平不平衡,存在“休眠合作社”


      合作社發展必然不是一帆風順,也伴隨著諸多困擾。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在山西省不同領域和地域都有體現。


      去年11月,剛下過雪的萬榮縣萬泉鄉荊淮村,曹艷君和合作社的人在忙著收地里的蔥,他們把蔥拔出來,按照標準扎成一捆。身后,綠色的蔥成捆成捆地擺在路邊,像往年一樣,等著買家上門。


      然而這次很反常。等了兩個星期了,還不見買主過來。偶爾來個收蔥的,“挑三揀四,還出不上價錢。”曹艷君很無奈。


      萬泉鄉的眾多合作社,基本都是種蔥。品種單一的“硬傷”,在遇到市場低迷時,合作社抗風險能力差的問題就凸顯出來。記者走訪了解到,萬榮縣“主要精力主要在蘋果上,沒人來管蔥民們”。


      政府缺位之下,市場就有了“信息員”的職業。在路邊待了沒多一會,閃出一輛面包車,曹艷君看了一眼:“看,‘信息員’來了。”聊天之后,記者了解到,由于合作社和市場對接不暢,這里就產生了“中介”,引著各地的“買主”來到這里。


      但信息員在買方和賣方間都要抽成,蔥本來就賣不高價錢,這樣一來利潤就更低了。“市場自發的行為也能理解,但這個過程中一是暴露了合作社抗風險能力差的問題,二是需要政府更多主動地引導和搭建平臺。”山西省農科院工作人員王宇說。


      走訪山西各地合作社,在繁榮的背后,還潛伏著一些風險,比如“休眠合作社”的存在。近年來,山西各地的合作社不斷發展,新增合作社數量不斷增多,卻不斷有合作社辦不下去。這其中,有的是因為抗風險能力差,有的則是因為鄉里為了湊數量,強制給掛的牌子。


      “個別投資者”合作社的現象,也值得警惕。為鼓勵合作社發展,山西各地在稅收、場地使用方面對合作社有鼓勵政策,相應地,對合作社成員籍貫、人數上也有要求。但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有的合作社是少數外鄉老板投資的,只是雇傭幾個本村人為其打工。


      在臨汾市,記者了解到,要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得是本村戶口,且經過村民表決同意。但有的投資者為了占得政策紅利,找本村的熟人來爭取名額,在村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合作社就掛牌了。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通過提供農產品的銷售、加工等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服務,來實現成員互助目的的組織,從成立開始就具有經濟互助性。如果成為少數人的合作社,與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必然是背離的。”王宇說。(本報記者胡健、喬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