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國家綜合能源基地,能源產業的發展對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十二五”期間,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能源問題,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圍繞中央總體部署,山西省全力推進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建設,全省能源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行業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同時,在“新常態”下,產能過剩矛盾等諸多問題突顯,制約了我省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省加快推動能源革命,深入推進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著力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的關鍵時期,山西省能源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機遇和新挑戰。山西省將以煤炭“六型轉變”為突破口,以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為動力,加快推進實施三大煤炭基地提質提效、三個千萬千瓦級現代化大型煤電外送基地建設和現代煤化工、煤層氣、新能源、水電產業基地建設,構建完善的能源技術創新平臺、裝備制造配套產業和能源產業服務體系,著力夯實能源供應基礎,著力推進能源科技創新,著力推進能源生態建設,著力推進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推動形成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能源發展新格局。力爭到2020年,建立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為中國能源綠色轉型做出貢獻。
這就說遠了。還是讓我們通過一組鏡頭,對山西省能源產業發展來一個直觀的認識吧。
電力:煤電產業“升級版”呼之欲出
鏡頭一:
山西省第一家享受除塵電價的燃煤電廠;全國首家生產用水全部采用城市中水的電廠;中西部地區首臺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30萬千瓦機組在這里誕生;國內首個采用物理吸附方法從煙氣中捕集生產食品級二氧化碳的項目已投入運行……2016年4月,被國家能源局授予“國家煤電節能減排示范電站”稱號,是全國2000多家同級電廠中唯一的。它就是始終堅持走在環保前沿的山西瑞光熱電有限責任公司。
2014年,我省在全國搶先開始了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工作的探索。瑞光熱電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當年10月27日,該公司率先完成1號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并于11月21日通過省政府組織的驗收。
在該公司機組運行集控中心,記者看到一組清晰的機組運行數據正通過環保在線監控系統實時傳送至相關環保部門:粉塵排放濃度在3毫克以內,氮氧化物排放在40毫克以內,二氧化硫排放在30毫克以內,三項指標全部低于我省對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的標準。
2016年7月,他們又建成了二氧化碳捕集與提純裝置,能把煙氣中的二氧化碳捕捉提純到99.9%。這是國家要求的食品級二氧化碳的濃度指標。
瑞光熱電的實踐代表著我省火電企業發展的方向。隨著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的推進,全省電力工業清潔發展水平正不斷提升,煤電產業“升級版”已呼之欲出。
數據: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省裝機容量7541.12萬千瓦,比“十一五”末增加3112萬千瓦;其中火電6256.76萬千瓦,占比82.97%。目前高參數、大容量機組比重逐步上升,3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容量達到80%以上,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5個百分點。省內電網已形成以500千伏“兩縱四橫”為骨干網架,220千伏大同、忻朔、中部、南部四大供電區域,110千伏和35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輻射供電的網絡格局。外送通道方面,形成了以1000千伏特高壓為核心,6個通道、13回線路的外送格局,輸電能力約2000萬千瓦。
未來規劃:
加快建設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電基地,加大一次能源轉化力度和電力為主的二次能源輸出力度。晉北基地,依托晉北動力煤優勢加快煤電一體化進程;晉中基地,利用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熱值燃料重點推進低熱值煤電廠建設;晉東基地,重點推進以動力煤為主的陽煤、潞安集團煤電一體化。到2020年,全省電力裝機容量力爭達到1.3億千瓦。
推動外送電通道建設。“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晉中-浙江800千伏直流特高壓、晉東南-江蘇800千伏直流特高壓、晉東南-東明-棗莊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擴建晉中-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兩直兩交”4條外送通道,合計新增外送電能力約3600萬千瓦;“十三五”末全省外送電能力可望達到6000萬千瓦;外送電量達到3080億千瓦時,規模位列華北地區前茅,躋身全國前列。
加大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到2017年底,全省單機30萬千瓦及以上燃煤發電機組共4404萬千瓦全部完成改造任務。
煤層氣:“殺手氣”變為“造福氣”
鏡頭二:
這里是高平市寺莊鎮蘆家峪村,全國首座分布式低濃度瓦斯電站——晉煤集團蘆家峪瓦斯電站就位于這里。從2016年11月初開始投入運行,將附近長平煤礦原先排空的低濃度瓦斯就地利用,變廢為寶。
電站站長申強告訴記者,正式生產以來,日均發電達到了11萬千瓦時。按照一年發電6000小時計算,預計全年將利用瓦斯1000萬立方米,發電3600萬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了15萬噸二氧化碳,而且還有1500萬元的經濟收入。
正是看到了其中的經濟環保雙重效益,晉煤集團又陸續上馬了多個分布式瓦斯發電項目。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探索,晉煤集團目前瓦斯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了205兆瓦,在建和擬建的分布式瓦斯發電項目共有9個。項目建成后,晉煤集團將擁有國內最大的瓦斯發電集群。
數據:
我省是煤層氣資源大省,全省2000米以下淺煤層氣資源總量約83098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煤層氣資源量的四分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計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5600億立方米,占全國的88%。截至2015年底,全省輸氣管道總長8000余公里,覆蓋全省11個設區市100余個縣(區),初步形成“三縱十一橫、一核一圈多環”的輸氣管網格局。2015年,全省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量101.3億立方米,其中,地面41億立方米,井下60.3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94%和44.4%;煤層氣(煤礦瓦斯)利用量57.3億立方米,其中,地面35億立方米,井下22.3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的92%和46.8%。
未來規劃:
“十三五”期間,我省將以“氣化山西”為引領,大力發展煤層氣產業。重點建設沁水和河東兩大煤層氣產業基地,推進河曲-保德、臨縣-興縣、三交-柳林、永和-大寧-吉縣、沁南、沁北等6個煤層氣片區勘探開發,到2020年,全省煤層氣總產能力爭達400億立方米。
實施煤礦瓦斯抽采全覆蓋工程,推進晉城礦區、陽泉礦區、潞安礦區、西山礦區和離柳礦區五大瓦斯抽采利用礦區建設。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省煤礦瓦斯抽采利用全覆蓋。
依托國家主干管網和煤層氣產業基地,建成連接主要煤層氣田的山西“三縱十一橫”輸氣主干管網和支線輸氣管網,打通煤層氣外輸通道,加快煤層氣產業化發展。大力推進燃氣管網及配套站點建設。2020年氣化人口基本實現全覆蓋。
煤炭:用短期的陣痛換取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鏡頭三:
2016年10月13日,擁有90年建礦史的潞安石圪節煤礦正式關井,開啟了我省煤炭行業去產能的序幕。而就在當月,500公里外的同煤塔山煤礦卻被松綁,開始釋放產能。
記者了解到這樣一組數據:在石圪節礦關閉前,2800人完成90萬噸產能,而同煤塔山卻用1600人創造出了1500萬噸的產能。也就是說在同煤塔山一個人完成的工作,在石圪節需要33個人。331,這個驚人的數字是怎樣誕生的呢?
同煤塔山煤礦2003年開工建設,2008年投產,2009年達產,是世界上設計能力最大的單井口井工礦井,建礦十多年來攬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39項。2014年他們還以“特厚煤層大采高綜放開采技術”捧回了中國科學界的最高榮譽——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技術創新激活了塔山礦潛藏的動能,即便是在2015年煤炭行業下滑到最低谷的時候,塔山礦還創造了3.8億元的年利潤,而淘汰落后產能后騰出的空間,又會讓它的潛能最大限度地得到釋放。
數據:
我省累計查明保有煤炭資源量2674億噸,約占全國的1/4,其中,生產在建煤礦保有可采儲量1302億噸。“十二五”期間,煤礦總數由整合前的2598座壓減到1078座,形成了4個億噸級、3個5千萬噸級以上煤礦企業,平均單井規模由30萬噸/年提升到目前的135.4萬噸/年,形成了以股份制為主,國有、民營并存的以現代企業制度運行的辦礦格局。“十二五”全行業累計生產煤炭47億噸,比“十一五”增加14.8億噸,增幅46%;累計完成煤炭出省銷量30多億噸,比“十一五”增加5.5億多噸,增幅22%。全省煤礦綜采機械化程度接近100%,綜掘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
未來規劃:
進一步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晉北動力煤基地培育同煤集團和中煤平朔兩個億噸煤炭集團,晉中煉焦基地培育焦煤集團億噸級煤炭企業,晉東無煙煤基地培育陽煤集團、潞安集團和晉煤集團三大煤炭集團向億噸級企業邁進。在已有煤炭大集團整合重組基礎上,通過產業、產權、管理、文化等的深度融合,研究探索分基地、分煤種組建世界一流、國內引領的特大型煤炭集團公司。到2020年,全省煤礦數量控制在900座以內,平均單井規模力爭達到180萬噸/年;建成150座現代化礦井;全省煤炭產能控制在12億噸/年左右;煤炭產量控制在10億噸左右,其中:4.0億噸滿足本省需求、6.0億噸外調出省。
新能源:三晉“風光”無限好
鏡頭四:
2016年12月23日,芮城縣光伏領跑技術基地正式開工。該項目是晉南地區首座集中式光伏電站,也是我省境內最大的集中式光伏電站,規劃總裝機容量1020MWp。
近年來,我省新能源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截至2016年10月底,全省風電光伏裝機已達到1015萬千瓦,成為我省繼火電之后的第二大電源。省發改委負責人稱,山西新能源的發展,促進了全省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推動了我省綠色低碳發展。
新能源產業強勢發展的背后是科學的規劃和長遠的布局,晉北風電基地及外送規劃,大同、陽泉、臨汾等市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者技術基地,芮城縣光伏領跑者技術基地等,這些規劃布局都為我省風電光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我省依托大同、陽泉和芮城基地,建立了“互聯網+領跑者計劃”項目,成立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分中心、國家能源太陽能發電研發實驗中心分中心。
新能源產業成為我省新興產業的主要支撐,助力經濟平穩增長。2016年前10月完成投資201.2億元,占全年投資計劃的81.79%。
此外,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我省風機、光伏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
數據: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省新能源裝機并網容量達到1700多萬千瓦。其中,風電746.43萬千瓦,水電243.89萬千瓦,太陽能發電294.13萬千瓦。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2010年不足1%上升到3%。201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利用替代了527萬噸標準煤。
未來規劃:
“十三五”時期,我省將以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煤層氣發電為重點,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產業化進程。積極發展分布式能源,探索推廣智能電網、多能互補、儲能等多種技術創新,形成風電、光電、煤層氣發電等多輪驅動的新能源供應體系。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裝機規模為3800萬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5%以上。
風力發電:在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重點打造晉北千萬千瓦風力發電基地。到2020年,全省裝機總規模達到1600萬千瓦。
光伏發電:以大同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為統領,重點布局陽泉、忻州、呂梁、臨汾、長治等市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者基地。將光伏扶貧試點范圍擴大到呂梁、太行兩大連片特困扶貧區。到2020年,全省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200萬千瓦。
煤層氣發電:推進中部如太原市、西部如呂梁市離石區、東南部如陽泉市和晉城市的地面開采煤層氣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到“十三五”末,全省力爭建成千萬千瓦級煤層氣發電基地。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