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對于山西經濟而言,注定不會太尋常。
回望這一年,山西經濟在經歷了一場浴火重生之后,開始了一段義無反顧的革故鼎新。這一年,山西經濟困難依舊,卻承擔了比過往更重要的職責。這一年,山西經濟經歷了眾多變革,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國企改革,市場化債轉股、整合重組……每一個關鍵詞都和山西經濟休戚相關。如今,當新的一年已經來臨,山西經濟仍在變革與創新中前行,尋求著更大的轉型發展動力。
去產能實際行動詮釋山西擔當
2016年4月份,供給側改革指導意見正式出臺,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不過,在此之前,山西的供給側改革早已啟幕。2016年新年伊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調研山西,正式拉開了“去產能”“供給側改革”大幕,作別黃金時代的山西,無疑成為改革堅定的踐行者,而煤炭領域的去產能顯然是“重頭戲”。從去年年初開始的大型煤企減員分流,到4月份發布上述系列文件,再到之后貫穿全年的關閉退出過剩產能煤礦,可謂“大招”頻出,最終山西省順利完成去產能任務,并比國家要求提前1個月。
2016年4月24日,山西省委、省政府聯合發布《山西省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文件涉及煤炭去產能、安置煤炭職工、加快煤炭產業科技創新等八大方面。除此之外,為認真貫徹落實《意見》中確定的工作任務,山西省陸續配套制定了32項工作任務《實施細則》。《意見》稱,到2020年,全省有序退出煤炭過剩產能1億噸以上。按照依法淘汰關閉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減量置換退出一批、依規核減一批、擱置延緩開采或通過市場機制淘汰一批的要求,實現煤炭過剩產能有序退出。
到2016年年底,山西年內計劃退出的25座煤礦全部關閉,退出產能2325萬噸,提前一個月收官,退出產能規模全國第一。其中,年產能90萬噸的煤礦10座,退出產能最大的達500萬噸/年。到11月底,山西規模以上原煤產量7.38億噸,同比下降15.2%,減產1.23億噸,幾乎相當于去年河南一個省的原煤產量,占全國煤炭減產量約四成,超過蒙陜豫魯四省區減量之和。在供給側改革之下,山西的煤炭依賴正在逐步減少。
關閉落后產能的同時,山西同樣在通過減量置換等方式發展先進產能。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山西已上報17座煤礦產能置換方案和化解過剩產能方案,擬退出產能8087萬噸。目前公布的方案顯示,為置換其中6座煤礦,山西將在5年內關閉退出39座煤礦,并大幅核減12座生產煤礦產能。
與此同時,妥善安置職工則成為山西去產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到去年12月,山西累計下達獎補資金12.13億元,并從就業專項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中給予支持,預計全年補助資金3.65億元。到去年11月底,去產能煤企已分流安置17914人,占應安置總量的85%。
煤炭行業多方合力“輸血”優質煤企
不管是山西經濟還是供給側改革,作為山西傳統的主導產業,煤炭永遠是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詞。
2016年3月以來,煤炭市場走出了一波明顯上漲的行情,6月以后更是一路上漲,被戲稱為“煤超瘋”。11月12日,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報收于607元/噸,環比上行14元/噸,在連續十八期上漲之后,刷新了年內最高紀錄。
不過,煤價的上漲,并不能完全將遭遇困境數月的煤炭行業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事實上,作為煤炭大省,自2013年以來,由于煤炭行業市場運行受阻,企業現金流嚴重不足,輸血煤炭企業的還款壓力就開始不斷加大,因此,山西煤炭行業的債務及資金問題在2016年備受各方關注。而過去的一年中,從山西省副省長王一新在京“站臺”融資到相關部門出臺各種支持政策,從各級監管部門到金融機構,山西省為七大煤企化解資金危機可謂用心良苦。
2016年7月13日,山西省副省長王一新攜山西七大煤企以及美錦集團、永泰能源共九家煤企,在北京金融街進行了名為“山西煤炭產業發展專題推介會”的路演活動,包括各大銀行、基金公司等在內,超過200家機構投資人參加。7月19日,就在進京路演后不久,山西煤炭行業首只債券發行僅用1天完成申購,為晉煤集團超短融20億元,節約利息支出約2250萬元。很快,潞安集團的20億元短融券、同煤集團的20億元5+n年永續中票、潞安集團的10億元短融券、焦煤集團的15億元超短融券、晉能集團的15億元超短融券均陸續成功發行。
8月18日,山西再邀來自銀行、證券、保險、基金、資管等60余家金融機構總部審批、授信、投資部門負責人及駐晉分支機構負責人330余人走進九大煤企進行調研。
與此同時,對于煤炭行業,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早已開始實施“有扶有控”的差別化信貸政策,以助力優質煤企轉型升級,進而帶動整個行業扭虧脫困。
在多方合力奏效、煤炭行業效益好轉的情況下,企業融資難、現金流緊張等矛盾得到緩解,2016年前3季度,山西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比上半年加快0.6個百分點,同比加快1.2個百分點,實現企穩回升。
債轉股去杠桿助企業“輕裝上陣”
2016年3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提出“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的方式逐步降低企業杠桿率”。10月10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商業銀行債轉股的大戲正式啟幕。
山西的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加速組建,也被業內人士解讀為是推進市場化債轉股的前奏。2016年2月18日,經有關部門批準,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與山西省政府共同組建的華融晉商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此前頻傳的山西地方版AMC終于揭開“神秘面紗”,這家公司也成為山西省內惟一一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
在成立之初,山西省政府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則,將控股權交給了中國華融,其中,華融晉商資產管理公司注冊資金30億元,中國華融出資占比51%,這家資產管理公司則定位為致力于化解山西省金融風險的專業平臺。
事實上,在此之前的4年間,公司大股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的金融業務早已涉足山西,運用商業化收購、增信、投資、信托、租賃等綜合金融服務手段,已累計在山西地區投放資金超過300億元,涉及金融、化工、煤炭、鋼鐵、機械、房地產、醫藥、高科技、商貿百貨等多個行業及領域,在成立之初,華融晉商也并未意在做中國華融的“山西分公司翻版”,在其經營范圍中,除不良資產經營方面,還包括債轉股、買賣有價證券、資產證券化、同業往來及向金融機構進行商業融資、財富管理等。
12月17日,山煤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山煤國際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7元交易價格向華融晉商資管轉讓所持有的大同公司等7家全資子公司100%股權事宜已實施完畢,這是華融晉商資管首次“亮劍”。
與此同時,就在2016年12月,山西煤企的市場化債轉股大戲密集登場。12月8日,山西焦煤集團公司、中國建設銀行、山西省國資委共同簽署框架協議,山西焦煤集團與中國建設銀行將共同出資設立總規模約250億元的“山西焦煤集團降本增效基金”和“山西焦煤集團轉型發展基金”,成為2016年山西首單國有企業市場化債轉股合作項目。
12月26日,太鋼集團、同煤集團、陽煤集團三家山西省屬國企與工商銀行在北京舉行《債轉股合作框架協議》,工商銀行最大單“債轉股”項目落地山西,合作資金規模達300億元。
資本市場全面發力構建多層次市場
2016年,在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道路上,山西仍在全速前進。
就在2016年12月29日晚間,山西A股上市公司煤氣化發布公告稱,自公司12月23日接到中國證監會核準文件后及時開展了資產置換工作,截至本公告日,公司與晉煤集團、太原煤氣化集團簽署了相關協議,重組資產置入、置出資產均已過戶完畢。此舉意味著歷時一年后,晉煤集團攜藍焰煤層氣“入主”煤氣化事宜成功“收官”。本次交易完成后,藍焰煤層氣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公司將原有盈利能力較弱的煤炭業務和資產置出,并通過置入盈利能力較強、發展潛力巨大的煤層氣資產,此舉將從根本上改善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同時公司控股股東將由太原煤氣化集團正式變更為晉煤集團,實際控制人仍為山西省國資委。
在2008年藍焰煤業折戟上市之路后,晉煤集團成為山西七大煤企中唯一一家沒有A股上市公司實際控股權的公司,此后的2011年,山西省政府將太原煤氣化集團交由晉煤集團托管并進行重組,顯然意在晉煤集團利用好其旗下A股上市公司煤氣化實現集團優質資產整合。而這一等便是5年,作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煤層氣開發企業的晉煤集團攜藍焰煤層氣“入主”煤氣化才得以成行,至此,山西七大煤企都將擁有A股上市平臺。
在A股市場中,令人關注的事件并非只此一件。去年12月底中國證監會公布的一份IPO審核名單顯示,目前,山西有包括壺化集團和紫林醋業在內的兩家公司位列名單中,而根據證監會關于全國貧困縣企業IPO“即報即審、審過即發”的政策原則,壺化集團拿到IPO“綠卡”或許指日可待。與此同時,多方消息顯示,作為山西金控集團重要資產整合平臺的地方性商業銀行——晉商銀行,去年以來也開始積極推動上市。
作為資本市場一大補充的新三板,去年以來同樣顯現了較快的增長,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30日,新三板共有9764家掛牌公司,山西省共有61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在去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中心對新三板掛牌企業實施分層之后,進入創新層的企業共有5家、基礎層企業17家,協議轉讓企業12家、做市轉讓企業10家。據記者了解,目前,部分進入新三板的企業已經開始了轉板之路。
而為了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加綜合的融資平臺,山西本土的股權交易中心同樣實施了分層,2016年8月29日,山西股權交易中心展示板、培育板、晉興板這三個板塊中的最高層次板塊——晉興板正式啟動,成為企業轉板上市的項目儲備庫、并購重組的標的池,也成為山西資本市場的又一大補充。
如今,隨著改革的進行和各方的助力,在山西,一切蓄勢待發。(本報記者張珍)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