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煤價上演的逆襲大劇,對于煤炭大省山西的影響顯而易見。山西省發改委對媒體表示,今年9月份,山西煤企實現扭虧為盈,全行業結束了連續26個月虧損的局面。
在煤價飆升、市場躁動的背景下,山西人保持著足夠的清醒和冷靜。在不久前的山西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強調:無論煤價如何變化,決不能動搖轉型決心,必須徹底丟掉再現煤炭十年黃金期的幻想,要堅決跳出以往“市場好時無暇調整、市場差時無力調整”的怪圈。
毫無疑問,山西煤炭行業仍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煤炭價格快速反彈“今年以來,煤炭價格的上漲經歷了4個階段:1月~3月為平穩期;4月~5月為第一個上漲期;6月~8月為第二個平穩期;9月至今為第二個上漲期。”在11月初舉行的一個行業高峰論壇上,涇渭能源價格中心主任曾浩分析稱,今年的煤炭幾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只用了1年時間就把前4年跌的都反彈回來了,竟然走成了一個V字形。
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是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發布的環渤海地區發熱量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素有“煤炭價格風向標”之稱。今年初,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為371元/噸,到11月2日,經過連續18期上漲,創年內最高紀錄,達到607元/噸。
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卜昌森撰文認為,本輪煤炭價格的快速反彈,絕不意味著趨勢反轉,而是多重因素短暫集中作用的結果。其中的根本原因,不是需求增加的結果,而是供給減少的結果。而供給減少的原因,則主要是去產能、控產量實施276個工作日起了關鍵作用。
不管是減量化生產還是去產能,山西都走在了全國前列,為煤價回歸合理區間,改善市場供需關系,做出了積極貢獻。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山西省煤炭減產量占到全國的39.3%;截至10月底,山西主動關閉煤礦25座,退出產能達2325萬噸/年,居全國第一位。
山西省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山西煤炭去產能和減量化生產成效明顯,今年1月~10月,山西省規模以上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5.7%,超過全國5個百分點;10月末,山西全省煤礦企業庫存3084萬噸,比今年初減少1906萬噸,下降38.19%。煤企的日子依舊緊巴“我們剛發了8月份的工資。”12月9日,太原古交某煤礦職工李水生告訴記者,至于前幾年煤礦效益好時企業補的那一塊也好久沒發了。李水生所在的煤礦是山西省屬煤炭企業集團的下屬企業。記者從山西省內多家煤礦的職工那里了解到,在工資發放進度和工資水平方面,各家煤企和去年相比變化不大。
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山西煤企實現扭虧為盈,全行業結束了連續26個月虧損的局面。但顯然,煤價上漲的紅利尚未傳遞到煤礦職工的工資福利層面。“開始扭虧為盈,不等于企業就有了錢。”涇渭能源價格中心主任曾浩認為,因為目前山西煤炭企業的財務成本高企,負擔特別重;另外在不少煤炭集團里,存在掙錢的新礦補貼虧錢的老舊礦井的情況,煤炭企業整體資金壓力依然相當大。
煤企資金依然吃緊的情況,在記者此前的采訪中也得到了印證。位于山西鄉寧縣的某省屬煤企,具備年產300萬噸瘦型配焦煤的生產能力,今年10月份時煤價漲到了600元/噸,每噸利潤能有300元左右。但自2012年兼并重組改擴建以來,該礦累計投入建設資金近17億元,到今年10月份光欠銀行利息就達6700萬元,還不包括欠交的資源價款、稅款、職工社保和工資以及各類工程、設備材料款。“家有三件事,先打緊處來。這和人家過日子是一個道理。”一位煤炭資深人士分析稱,煤價上漲后,見到盈利,煤炭企業要根據輕重緩急來分配,比如欠下的工程設備材料款,要付一部分,不然人家的配件和服務一卡你脖子,就會影響正常生產。比如銀行利息,你不付利息,銀行就不續貸;再如職工社保費用,你不交,人家把企業賬戶凍結了,職工工傷、看病都沒法報銷……如此一來,工人工資只能往后靠了。“職工收入的改善,需要一個過程。”曾浩認為,如果煤價能按目前的行情,保持半年左右,應該就會或多或少地體現在煤礦工人的工資和福利上來。冰與火的冷思考2012年,煤炭告別“黃金十年”,迅速進入寒冬。一煤獨大的山西首當其沖。進入今年下半年,煤價一路反彈,以致市場驚呼“煤超瘋”重現江湖。
在煤價“過山車”行情的背后,是煤炭要么熱得如火,要么冷得似冰的兩重天境遇。對此,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12月1日在2017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煤炭市場價格過低,有悖于價值規律,不利于行業發展;同樣,價格過高,也不利于行業發展;價格短期過快上漲,也不利于市場平穩運行。”“以發熱量5500大卡的動力煤來算,港口價格保持在550元/噸~600元/噸屬于一個合理區間。”涇渭能源價格中心主任曾浩認為,0.1元/大卡的價格,對于煤炭生產企業就能保持盈利,對于下游電力、鋼鐵企業也能承受。這一點,從國家層面的政策風向也得到確認:今年上半年,讓煤價恢復到合理水平是著力點;到了9月份、10月份,面對煤價暴漲的情勢,則是要求煤礦增產,多產煤,保供應,增加運力。“煤價瘋漲的背后,也可能蘊藏著風險。”前述煤炭行業資深人士分析,這一輪“煤超瘋”行情中,不乏貿易商投機資金炒作的影子,這無疑意味著對市場供需關系的扭曲。
令人欣慰的是,山西人對此保持著足夠的冷靜和理性。今年以來,山西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山西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在全國率先啟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有序推進煤炭去產能,并取得明顯成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