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陽城縣緊緊圍繞“就業增說、富民強縣”的總目標,以“田園城市、美麗鄉村、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為抓手,積極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發展方式,堅持煤與非煤并舉,“一產突出抓蠶桑、二產突出抓陶瓷、三產突出抓旅游”的轉型發展思路,陽城縣經濟社會保持了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磨董旅游公路沿線是“十二五”期間陽城縣立足于全域旅游而精心打造的美麗鄉村休閑示范帶。磨董美麗鄉村示范帶以道路聯通的方式,將東冶、蟒河、河北、駕嶺、次營、董封6個山區鄉鎮不同的風景從西向東串珠成鏈,整合成為一個百里畫廊大景區。次營鎮莊頭村就是磨董旅游公路上規劃建設的一個特色鄉村旅游點。今年,村里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按照陽城縣“圍繞農民抓旅游、圍繞旅游做農業”的思路,立足于“特色”“體驗”,舉辦首屆葵花旅游文化節,吸引了大量游客紛至沓來欣賞美麗的田園風光。
打造磨董旅游公路沿線百里畫廊美景,讓更多的山區群眾依托旅游發展就業增收只是“十二五”期間陽城縣積極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發展方式的眾多舉措之一。“十二五”期間,陽城縣立足新常態、新形勢,把“就業增收、富民強縣”作為發展的總目標,以“田園城市、美麗鄉村、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為抓手,堅持煤與非煤并舉,“一產突出抓蠶桑、二產突出抓陶瓷、三產突出抓旅游”的轉型發展思路,加快構筑新型、多元、穩固的產業體系。煤炭產業持續強化企業現場管理和目標成本管理,穩住了陽城縣經濟的基本面。蠶桑產業大力推廣省力化養蠶新技術,積極推行鮮繭議價收購機制和優質方格簇化蛹直補政策,促進80%的行政村、2.5—3萬農戶、6—7萬農民穩定增收。陶瓷產業著力在“擴規模、拓領域、提檔次、抓配套”上下功夫,引進的晉陶、三英、星光等一批文化瓷、建筑瓷等項目順利投產達效,“要素集聚化、產業集群化、產品多樣化、生產鏈條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總產能達到2億平方米,實現1.5萬人就近就地穩定就業。旅游產業按照“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業融合、全民參與”的總體思路,不斷完善皇城相府、蟒河、析城山、天官王府等骨干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深化“全國古堡民居第一縣”創建,全線貫通磨灘至董封旅游專線,打造叫響“悠然陽城”旅游品牌,帶動相關就業2.5萬人。在此基礎上,“十二五”期間陽城縣還立足于打基礎、謀長遠,實施了張峰一干渠、西冶水電站、演禮快速通道、城鎮集中供熱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類項目,讓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功能更加完備。
2015年,陽城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69.5億元,比2010年增加30.9億元,年均增長6.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0.6億元,比2010年增加4.1億元,年均增長10.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29元,比2010年增加10034元,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7元,比2010年增加4832元,年均增長12.6%;陽城縣三次產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比重由2010年的4.3:67.3:28.4調整為5.8:57.7:36.5。同時陽城縣也先后獲得了國家園林縣城、美麗中國十佳旅游縣、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以及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等眾多國字號榮譽。(陽城縣信息中心 張向鵬)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